香港市民趁周日假日到中聯辦外獻花悼念江澤民。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文森)「我覺得江主席對我們國家、對我們香港貢獻很多,我們永遠懷念他!」昨日繼續有大批市民手持白色鮮花,到中聯辦大樓外排隊獻花,弔唁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人龍一度延伸到附近的行人天橋。前往表達哀悼和敬意的市民中,有退休長者感激江澤民對香港發展貢獻大,令香港更繁榮與穩定;亦有青年讚揚江澤民積極推動「神舟」計劃,讓國家在航天方面取得驕人成績;更有不少家長帶同子女獻花致意,希望增加他們對江澤民及中國歷史的認識。

昨日為周日假期,但不少市民都特地到中聯辦門外獻花,以感謝江澤民對國家及香港的貢獻。

香港市民排隊等候到獻花處弔唁江澤民同志。中聯辦網站圖片

年輕人:他是我崇拜的領導人

從事保險業的年輕人周小姐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江澤民是她非常喜愛及崇拜的一位國家領導人,故昨日特地前往悼念致意,「江主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積極推動『神舟』計劃,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國家的航天航空工程,所以中國在載人航天方面才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這不僅讓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也令中華民族及作為中國人的我更加自信。」

周小姐指江澤民是她非常喜愛及崇拜的一位國家領導人。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吳小姐帶同就讀中一的兒子到場獻花及簽寫弔唁冊,她指自己雖然平時很少關注政治,但亦深知江澤民對中國的貢獻巨大,得知其離世的消息後,內心亦感到難受。她直言,帶同兒子到場是想增加他對江澤民和中國歷史的認識,「我想藉獻花悼念,讓兒子知道江澤民是我們國家的偉人,也想讓兒子對國家的歷史有更多的認識。」

吳小姐希望藉獻花悼念,讓兒子對國家的歷史有更多的認識。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小四生自費買鮮花弔唁

就讀培僑小學四年級的琛仔看新聞得知江澤民逝世,主動要爸爸帶他前來中聯辦獻花,並在江澤民遺像前三鞠躬。琛仔說,他之前也看過香港回歸的影片,知道是他從英國人手中收回香港,「真係好威水!我長大也要像他一樣做個對國家、對香港有貢獻的人。」他又說,自己與爸爸從東區小西灣趕來西環,下午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花店買了兩束菊花,店裏阿姨聽說是買花獻給江爺爺,還給了優惠價呢。

吳先生是一名退休公務員,昨日下午與妻子一同到場獻花悼念追思。他表示,江澤民對中國的發展影響重大,為中國人民貢獻了很多,他得知江澤民逝世後感到非常難過,「他領導國家發展壯大,做了很多事,也令香港的經濟變得更好。香港回歸祖國,他的功勞是巨大的。作為香港普通市民,我和我的妻子都很尊敬和崇拜他,所以一定要來向他鞠躬致哀。」

退休公務員吳先生對江澤民的逝世感到非常難過。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市民眼泛淚光 感激對港貢獻

王先生、王太太是一對退休夫婦,他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神色凝重。回憶起江澤民為香港所作的貢獻時,王先生不禁眼泛淚光,「我覺得他真的做得很好,對香港人的貢獻很多,他多次來香港視察,積極推進『一國兩制』,也非常支持香港經濟的發展,讓香港得以繁榮和穩定!」

王太太則讚揚江澤民推動了中國外交的進步,「他的外交能力很強,會說多國語言,經常去不同國家訪問,令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了不少。」

退休夫婦王先生及王太太感謝江澤民讓香港得以繁榮和穩定。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市民線下線上深切緬懷江澤民同志

據香港中聯辦網報道,香港各界昨日繼續以各種形式表達哀悼。中聯辦門口的獻花處,白菊朵朵,輓聯輕垂,自發參與悼念活動的香港市民絡繹不絕。

在香港中聯辦門前的獻花處,一位市民掩面哭泣痛悼江澤民同志。 中聯辦網站圖片

市民廖興洪與10位同村村民一道,花了一個多小時,自新界上水乘車專程前來弔唁江澤民同志。「江主席帶着香港回到祖國懷抱,我們要來送送他。」廖興洪這麼說。

82歲的市民陳先生不顧高齡,站在獻花處前久久不願離開。他表示,「感謝江主席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中國人!」

羅台秦、鄭國仁、曾瀞漪等有關居港台胞團體負責人和相關人士專程來到中聯辦弔唁江澤民同志,緬懷江澤民同志為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的貢獻。楊祖坤、徐新英等新聞界人士也到靈堂鞠躬悼念江澤民同志。

打開弔唁簿,一行行或娟秀、或蒼勁、或稚嫩的字跡,滿含感激和緬懷之情。其中有崇敬,「深深感激江澤民主席為國家所付出的貢獻」;有追思,「您推行『一國兩制』,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我相信香港人民都會懷念您」;更有香港青年的錚錚誓言,「吾輩將繼續努力,讓香港、讓中國變得更好!」

在網民製作的弔唁江澤民同志網站上,許多市民留言寄託哀思。一條條「江爺爺走好」「我們永遠懷念您」「功勳卓著,永垂不朽」,抒發香港市民對江澤民同志的真摯感情。有網友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國家威」的輓詞,表達對江澤民同志的哀悼與懷念。

截至昨日,已有超過2萬名香港各界人士到中聯辦弔唁和獻花,唁電唁函近200個(封)。累計有近17萬名市民在弔唁網站獻花寄託哀思。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