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最近流行「說好中國故事」或「說好香港故事」。這本來是好事,本來就應該這樣,卻也說明我們以前沒說好自己的故事,反而妄自菲薄,乃至部分人「唱衰」自己的地方。這正是需要撥亂反正一環。

由於一定時期的歷史原因,西方人在經濟上強盛,造成了他們在政治上的強權和文化上的強勢,征服和拯救成為他們的信條。在其意識中,無論是來到遠東,還是征服中東,都是要「拯救」這裏的人民或「教訓」這裏的當政者──當然,最好就是由他們或其代理人來當政。這一點,今日很多人都看得出來了。

這些自命為「救贖或救援」的人的到來,自然也帶來他們的文化和文明,他們認為高人一等的文明,以及有着政經實力撐腰的「文化自信」,曾經那麼掃蕩般地強勢,而身處弱勢的東方人長期被潛移默化地洗腦,也習慣了這個規律或規矩,自然而然地接收乃至接受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先進性。

這不完全是壞事,學習和借鑑別人好的東西,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利用,並優化或補充自己的不足,創造出更優秀的東西,並形成獨特的新文化,正是創意。

以往,無論是文學、電影、繪畫和藝術,尤其是影響無遠弗屆的流行文化,我們都不斷地「引進」,學習和模仿,不停地「說西方故事」甚至是「說好西方故事」──從小朋友們的《安徒生童話》,到青少年們的「廣告文化」、成年人的「荷里活電影」,甚至傳媒尤其是港台傳媒普遍採用西方3大通訊社的國際新聞報道──從西方視角看世界。久而久之,形成理所當然的「習慣」,或被奴役了的思維,造成文化上的不平衡乃至不平等。

可幸,互聯網的興起和發達,西方輿論或文化一面倒壟斷世界的局面受到質疑,也面對挑戰。所以,現在有識之士紛紛提倡「文明互鑒」,我們肯定西方文化有其優越的一面,但東方文化亦然,既然以前說太多「西方故事」了,或者都是西方人從他們的視角來說「東方故事」──這往往帶着獵奇、偏見,乃至一知半解,不如,我們東方人自己來說好「東方故事」,尤其是「中國故事」或「香港故事」。

不過,要說好中國故事,首先要有對自己民族文化適當地認識、辯證性認同、理解性自信,才能從容有度地說故事,令人信服或感覺舒服地聽你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