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及物流局透露,各專營巴士公司分別申請加價一至兩成,政府會按機制審批。疫情重創經濟,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收入銳減、生活艱難,巴士公司雖然亦承受經營壓力,但作為具有一定抗逆力的公共服務機構,在經濟不景時應負起更多社會責任,不應連年加價,而要採取切實措施與市民共渡時艱。政府必須嚴格把好審批關,多考慮照顧市民接受程度及負擔能力,並提供必要的交通補貼,為基層市民紓困減壓。

疫情令本港經濟低迷,第三季GDP初值為負增長4.5%,是連續三個季度按年收縮,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亦表示,第四季難免再錄負增長,全年計數字亦難言樂觀。儘管目前經濟開始走出谷底,但各行各業打工仔仍面臨減薪、失業的風險。艱難時勢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公共事業加價卻接踵而至,而且加幅很大,兩電電費分別提出按年加價19.8%及45.6%,加幅是歷年新高。各專營巴士公司也以燃料、工資等成本上漲,疫情影響乘客量等為由,向政府申請大幅加價。有關注交通事務的立法會議員指出,九巴在去年已經加價5.8%至8.6%,新巴去年獲批加價12%,若今年加價獲批,過去3年累計加幅達三成。雖然國際油價飆升和疫情增加巴士公司、電力公司經營困難,但社會、經濟環境差,車費、電費等同時加價,市民的日子必然比公共事業機構更難熬。

現行專營巴士票價機制內,設有「回饋乘客安排」機制,當巴士公司固定資產平均淨值回報率超出8.7%,才需要將額外盈利的一半,以票價優惠方式回饋乘客。這個機制意味巴士公司可以享有8.7%的利潤保障率,在此回報率之內不必與乘客分享利潤。作出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巴士公司等公共服務機構投資較大、回本期長,需要保障投資者享有一定回報,為市民提供穩定良好的服務。2020年疫情嚴峻,運輸及房屋局拒絕巴士加價要求,但也沒要求巴士公司減價,目的正是確保公司營運正常。

近年經過合併後,專營巴士公司數目縮減、競爭減少,行業利益更集中。四間巴士公司年報顯示,九巴去年盈利約1.06億元,隧道費基金累計約4.166億元;龍運虧損3,684萬元,隧道費基金累計67.4萬元;新巴虧損3,692萬元,隧道費基金累計43.6萬元;城巴虧損1.24億元,隧道費基金累計428萬元。情況反映,巴士公司疫情下確實也面對困難,但表現差別亦很大,仍有巴士公司錄得可觀盈利。使用巴士服務的多是基層市民,尤其是住在偏遠地區的市民,依賴巴士作為返工返學的日常交通工具。巴士加價無疑加重基層市民的負擔。相比於基層市民,專營巴士公司有更強能力抵禦經濟困境的壓力,在艱難時刻不應連年加價,而要多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根據專營巴士票價調整安排,政府在評估票價調整時,須考慮一籃子因素,包括自上次調整票價以來的營運成本及收益變動;未來成本、收益及回報預測;營辦商的回報率;市民接受程度及負擔能力;服務質量,以及可依據的票價調整方程式運算結果作參考。既然巴士公司去年才獲批加價,今年申請加價的幅度又遠超通脹,政府除了考慮巴士公司的盈利情況和回報率之外,更要顧及當下市民的感受和實際負擔能力。疫情影響下經濟復甦緩慢,很多市民這幾年未加人工甚至失業、減薪,如果公共交通、電費等必需開支不減反大增,必令市民苦不堪言。因此,政府必須嚴加把關,審慎衡量巴士等公共機構加價的合理性,敦促巴士公司動用更多隧道費基金等備用資源抵扣加幅;政府更應考慮推出短期的公共交通費用和電費補貼計劃,切實紓緩市民的生活負擔。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