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敏是一位根植於民間,積極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家,他崇尚師法自然、勤於寫生採風,廣訪名山大川,深入基層一線,筆耕不輟,向自然學習,在生活中體味。他的作品以畫載道,以藝明德,大力弘揚民族的品格、民間的智慧、大眾的意趣,致力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善美的追求和頌揚。前不久,《丹青寄懷——陳良敏畫展》在北京舉辦,今天的節目,一起走進陳良敏的藝術世界。

清晨,年逾古稀的陳良敏喜歡來到社區廣場的球桌前,和晨練的年輕人一決高下。這位既不服老,又不服輸,做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正是以同樣的精神,在五十多年中通過刻苦自學,勤奮創作,從當初的一位民間雕刻工匠,最終磨礪成長為中國當代畫壇一位獨樹一幟的國畫家。

今年八月,《丹青寄懷——陳良敏畫展》在北京展出,86件作品,涵蓋了陳良敏擅長的人物畫,特別是傳統題材人物作品,以及創意山水畫,和多次採風寫生的作品,這是陳良敏從藝五十多年來藝術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筆墨融匯古今,傾訴了他對祖國山川風物的眷戀與熱愛,書寫着自己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求索人生。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盧禹舜:他是筆耕不輟數十年,實際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就近幾年來說,他更是成果突出。

中央文史館館員 尼瑪澤仁:步入到陳良敏的畫展,深深感覺到民間藝術的強大,這些民間的藝術孕育了他的藝術才華。我們多次一起去寫生,無論是在構圖的形式也好,傳統的筆墨也好,深入生活的深度也好,都反映在作品裏面感動人打動人。

來自於民間,根植於生活,使陳良敏的作品充滿鮮活生氣,這也體現在他很多作品的創作初衷,並不是單純抒發個人情感,而是因為「老百姓喜歡」。

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畫家 陳良敏:文化人,因此我這裏面就有比較突出他們的中國的琴棋書畫,這是在寫書法,這兩個他們在下棋,這個他們就在看畫,然後那邊一個就在彈琴,亭子裏面那個在彈琴,把這幾個主要的老百姓喜聞樂見,普遍認可的給描繪出來,組成一個畫面。我畫《十八學士登瀛洲》以古喻今,以唐代的盛世來比喻現在中華的太平盛世。

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畫家 陳良敏:那時候有一次在展覽會上,有幾個觀眾,他們一直點來點去,特別是他們帶的幾個小學生,他問老師,學士我數來數去就17個,你少畫了1個,我說你慢慢找,找了老半天之後還沒找到,最後他問我說你到底一個藏在哪裏?我說一個是在遠處,就是一個小豆子那麼大,也難怪很多人都看不出來。

陳良敏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畫在構圖上講究區分主次,追求有藏有露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添畫中的意趣。儘管已是古稀之年,陳良敏仍以赤子之心對待生活和創作。

中國畫學會會長 田黎明:中國畫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長期的一種人文積澱,一種人文的修養和修鍊。我覺得今天在陳老師的畫作當中,我看到了這樣一種積澱,而且這種積澱它是非常真誠的,非常可愛的,可敬的。

陳良敏出生在福建仙游,這裏是千年古邑,人文積澱深厚,有書畫之鄉的美譽。陳良敏從小喜愛畫畫,但因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拜師學藝,做了雕刻工匠,後來又走村串鄉,給當地的寺廟道院畫了八年壁畫。對陳良敏來說,這也是學習傳統繪畫技法、浸染民間價值信仰的八年。

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畫家 陳良敏:這個壁畫的題材裏面,比如說二十四孝,二十四個忠臣,這個都是老百姓喜歡的,因為老百姓他們很崇拜這些歷史上的優秀人物,歷史上優秀的一些題材。我們家鄉的這些文化和藝術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應該說也都是他的出發點,也是他的落腳點。

儘管是為了謀生開始的壁畫創作,但陳良敏並沒有局限於完成行活兒,而是不斷要求自己精進畫藝,憑藉對藝術的感悟與勤勉自學,慢慢將一手民間繪畫技藝與古代文人繪畫轉換結合,又不斷融入新的筆觸和技法,逐漸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美術評論家 薛永年:從民間通過自學吸收了民間的寶貴的傳統,又通過自學成長為畫家的這一類很少,這裏有非常寶貴的在學校教育裏邊所不存在的經驗。但是他是自學成才的,他一下子就抓住藝術的本質,藝術是幹什麼的?他要抒發人的思想感情,要去感動觀者,因此畫的形準的也好,這個形有點誇張,變化的也好,都能傳神。

2016年,陳良敏歷時三年創作出人物精品畫卷《五百羅漢圖》,也為他數十年藝術求道的歷程交出一份完滿的答卷。而這一切都是他用勤奮和忘我的專注得來的。

陳良敏夫人 陳子鳳:他一畫的時候,吃飯什麼的都忘了。我叫他吃飯,他都忘了吃,都不理我。等他畫完的時候說「我畫完了,要吃飯」,我就熱菜,等菜熱好了,他又沒來吃。我這菜一熱再熱,熱了幾次了。

深受民間藝術滋養的陳良敏,以生活為師,向自然學習,近年來他創作出系列創意山水長卷作品,展現祖國山川風物的勃勃生機,賦予作品以鮮活的時代審美。陳良敏先後在書畫頻道和閩南理工學院開辦山水畫導師班,將自己數十年的繪畫心得傾囊相授。

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畫家 陳良敏:自然為師、造化為師、生活為師、人民老百姓為師,還有傳統的文化。你東西學多了,你自己的藝術修養就會提高了。我這條路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理解,或者說簡直你是在吹牛,實際上我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畫家 陳良敏:藝術之道求道之路,就是藝海滄桑,山高水長。我們要在這一方面,要經得起磨難,經得起吃苦,經得起各種各樣的考驗,才能達到藝術的彼岸。

作為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陳良敏把民間文化的深厚浸染發揚光大,同時以非凡的勤勉與努力不斷精進,書寫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今,古稀之年的陳良敏仍日日作畫,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把更多中國優秀民間傳統文化介紹給當代年輕人,讓他們從中受益。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