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荃灣線油麻地站昨發生懷疑列車出軌、車門飛脫事故,是港鐵在不足一內年發生的第二宗類似事故。港鐵作為本港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為市民提供安全、高效的軌道交通服務是主體核心業務;採取「鐵路加物業」的發展模式,目的也是為鐵路發展提供穩定資金來源,保障做好交通主業,特別是保障交通服務安全優質。港鐵大小事故難以杜絕,反映其公司管治存在亟待根治的弊端;港鐵現行的「服務表現安排」機制,事故處罰只針對公司,與具體崗位和個人無關,無足夠壓力促使港鐵改善管治。特區政府需認真考慮設立更到位的問責機制,切實加強港鐵安全管理,提升港鐵交通服務,對市民負責。

經過兩鐵合併、特區政府入股,港鐵在本港公共交通服務市場擁有主導地位,2021年港鐵在本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的整體佔有率增加至47.3%,每日平均載客量約為390萬人次。在「鐵路加物業」的成功發展模式下,港鐵成為全世界少數不需要依賴政府補貼的公共交通服務營運商,近年港鐵積極拓展多元化業務,經常性業務包括客運、車站商務、物業租賃及物業發展,港鐵近兩年的主要利潤由經常性業務轉至物業發展,去年物業發展利潤達93億元。

不過,港鐵最核心的業務始終是公共交通服務。港鐵實行「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業務多元發展,根本目的是圍繞公共交通服務,為維修建設鐵路、保障交通服務安全可靠、優質高效,提供充足財政資源。可惜港鐵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去年12月港島線列車於銅鑼灣站「甩門」,造成港島交通大擠塞,但港鐵未有汲取教訓,如今再犯同類過失,嚴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無造成人命嚴重傷亡,但亦不能接受。

有資深行內人士指出,今次事件反映港鐵檢查維修欠妥,促港鐵查找原因並作出改善,避免重蹈覆轍。港鐵行車、運作安全茲事體大,與數百萬市民的利益安全息息相關,港鐵檢查維修保養的每個環節,都不容有任何疏忽大意,否則隱伏細小風險,不斷疊加,勢必導致不堪設想的災難。港鐵在一年之內發生兩次「甩門」事故,市民不僅對港鐵的安全管理產生懷疑,更擔心港鐵的管治出現問題。港鐵擁有龐大的管理架構、雄厚的人力物力,為何不能亡羊補牢、重犯低級錯誤?市民想知道,港鐵從員工到管理層有否把安全營運始終放在公司管治的第一位,港鐵管理層須以令人滿意的迅速行動,回應市民關切。

根據港鐵現行的「服務表現安排」機制,當港鐵發生延誤超過半小時的嚴重事故,便須向政府繳付罰款,每宗上限2,500萬元。2019年港鐵發生多宗大型事故,導致罰款金額達8,650萬元的歷史高峰。其實,設立罰款機制的初衷,不是為了罰款,而在於發揮阻嚇之效、遏止事故。但港鐵事故不斷,社會上不少意見一再指出,港鐵罰款機制只是針對港鐵公司,與管理層無關,無法促使管理層提高責任意識、改善管理水平。有意見更形容,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只罰港鐵等於罰政府和納稅人。」

政府、公共機構服務關係着普羅大眾,加強問責、提升服務是必然要求。特首李家超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訂立約110個不同類別KPI。李家超表示,要讓市民有「獲得感」,切實感受到施政成果為他們帶來裨益,以便監督進度和成效適時改進,「如果有人失職、不積極、躲懶、怠慢等,就要問責。」港鐵的管理也要與時俱進、加強問責。特區政府應檢討港鐵的罰款機制,將其與港鐵管理層的薪酬待遇掛鈎,推動港鐵各職級員工更重視安全管理,以優質服務回饋市民,重新擦亮港鐵安全可靠的「金漆招牌」 。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