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檳榔企業眾多品牌亦過剩,受不能打廣告的政策影響,一些企業紛紛以中獎、降價等噱頭吸引顧客購買。 圖為長沙一間超市的檳榔專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江西南昌市場監督管理局早前發布《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在全市範圍內下架停售檳榔製品的告誡書》,要求自11月1日起,全市所有食品經營者立即下架停售檳榔製品,仍銷售的將被依法立案查處。成為首個公布將檳榔作為食品銷售的經營者將被立案查處的內地城市。通報稱,此次整頓是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知或省級市場監管局有關工作要求。此前,四川省涼山彞族自治州會東縣、南充市南部縣建興鎮、成都市新津區、浙江義烏等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均先後發布類似通報和發起專項整治,要求轄區商家停止將檳榔作為食品進行銷售。香港文匯報記者對多地檳榔行業從業者進行採訪發現,雖然官方並未對食用檳榔執行一刀切的禁售政策,但未來全面禁食檳榔已成大勢。(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何玫 任芳頡 湖南、海南、北京連線報道)

湖南檳榔企業眾多品牌亦過剩,受不能打廣告的政策影響,一些企業紛紛以中獎、降價等噱頭吸引顧客購買。 圖為長沙一間超市的檳榔專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這份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於10月24日的通報稱,經2022年9月在全市範圍內部署開展了對以食品名義銷售檳榔製品的清查行動,並通過媒體向全社會予以提醒告知並作了相關政策解讀,多數商家主動下架停售了相關檳榔製品。但仍有消費者和媒體反映稱有商家通過線上和閒暇渠道違法售賣檳榔製品。通報強調,全市所有食品經營者立即下架停售檳榔製品,停止在線上和線下渠道銷售檳榔製品行為,第三方平台需履行管理責任,自11月1日起,仍有違法銷售檳榔製品的,將依法予以立案查處,並通過新聞媒體等途徑曝光。

多地專項整治食用檳榔

這是今年9月以來諸多宣布禁止銷售食用檳榔的地方市場監督管理局,首個發布明確會將銷售檳榔的食品經營者立案懲處的通報。今年9月,四川省涼山彞族自治州會東縣、南充市南部縣建興鎮、成都市新津區、浙江義烏等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先後發布類似通報和發起專項整治,要求轄區商家停止將檳榔作為食品進行銷售。

檳榔下架事件並沒有引起部分民眾的足夠重視,圖為一名市民在長沙一間店舖購買食用檳榔。 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11月2日通過美團外賣查詢發現,南昌市已無法搜到任何與檳榔有關的外賣信息。但四川成都的彭州、都江堰、新津區仍有作為食品的檳榔銷售,四川南充市亦能搜到檳榔製品的信息,但曾公布下架檳榔通報的南部縣建興鎮則只有一條藥房銷售檳榔的信息。此外,因禁止銷售食用檳榔而最早引起媒體關注的浙江金華義烏,亦可搜到大量的檳榔食品信息。這些在線上銷售的檳榔售價從十幾元(人民幣,下同)到一百多元一袋不等。其中三十元上下的價格檳榔食品最暢銷。

不過,官方早前接連的出擊,仍然影響到一些實體經營者。北京朝陽區百子灣佳樂美超市工作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已在網絡得知檳榔的有關新聞報道,但截至目前尚未接到停售食用檳榔的她通知,並稱若有收到相關通知,超市也會第一時間按照要求對相關檳榔做下架處理。該名工作人員同時向香港文匯報證實,近期在店內購買檳榔的顧客有減少趨勢。但他認為這應該也僅僅是暫時的,「因為這個東西越嚼越上癮,如果沒有官方強制規管,過了風頭後還是會有人去吃。」

生產商銷售額縮水二成

除銷售端外,生產端亦有波及。肖先生是長沙一家規模較大的檳榔企業的生產負責人,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自從檳榔下架風波之後,檳榔企業的銷售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就他的企業來說,銷售額縮水了2成左右,而據他了解,其他知名度更高、市場佔有率更高的品牌,市場受到的影響應該更大。

「檳榔下架」風波對湖南的檳榔企業招工計劃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湘潭易俗河的某企業外掛着橫幅「大量招聘設備操作工、物流公司、切籽工」的信息,計件工作,最高可達6500元以上,且包吃住,香港文匯報記者9月時撥打相關聯繫電話,顯示電話已關機。雖然當時馬上進入檳榔銷售旺季,但由於檳榔保質期只有60天左右,目前很多廠家都在靜觀其變,不敢盲目擴大生產。

海南一家公司女工分揀檳榔乾果。網上圖片

海南省種植檳榔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如今海南的檳榔種植面積已佔全國的95%以上。雖然採訪反饋海南當地檳榔收購並未受到明顯影響,但從青果收購價格上看,今年11月1日為12.55元,11月2日為12.72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10元,也較一個月前降低約6元。

未納食源 檳榔身份尷尬

檳榔乾果。(資料圖片)

近年來,檳榔產業在我國得以迅速發展並形成一條完成的產業鏈。《2021-2026年檳榔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價值研究咨詢報告》顯示,我國檳榔消費者已經超1億。在旺盛的需求下,檳榔的銷量也水漲船高。據《中國市場監管報》報道,2011年至2018年,檳榔產業產值從558億元上漲至781億元,且呈繼續上漲趨勢。另一方面,市面上售賣的檳榔品牌眾多,但檳榔的「身份」問題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202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新修訂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未將「食用檳榔」收錄在內。這意味檳榔在法律意義上不算「食品」,此亦是各地市場監督管理局集中治理食用檳榔的根據。

湖南、海南等檳榔產銷地區曾通過多種途徑想給檳榔一個「地方特色產品」的名分,以期解決檳榔「身份」問題。2021年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給檳榔訂立食品安全標準,也被國家衞健委以「未將檳榔納入食藥物質目錄,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為由駁回。國家衞健委回復稱,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海南省萬寧市檳榔種植園。網上圖片

是否要禁售檳榔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但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層面,近年來都不斷在收緊政策。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1996年,福建省廈門市就出台了《禁止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規定》的地方性法規,規定檳榔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本市轄區內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檳榔果列入了一級致癌物;2019年,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要求湖南所有檳榔生產企業從該年3月7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2020年最新版《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取消了「食用檳榔」的類別;2021年9月17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要求自即日起,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檳榔及其製品。

社會醫療負擔達千億 全面禁檳榔勢在必行

作為國際公認的一級致癌物,檳榔產品的在國內的擴散亦帶來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有研究顯示,因食用檳榔致病造成的醫療負擔已越千億元規模,大大抵消了檳榔產業的社會經濟價值。有學者認為,從國家層面考量,全面禁止生產、銷售、食用檳榔也將會是勢在必行。

台灣口腔癌患者蔡林讓是一名兩次口腔癌倖存者,因手術失去了部分下頜,導致語言障礙和口腔分泌物管理困難。蔡曾是檳榔嚼者。資料圖片

據相關醫院公開數據,短短十年(2005-2016年),檳榔就在湖南長沙造成了8,222個口腔癌病例。2021年湖南省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湖南男性口腔癌發病率已經上升到第5位,死亡率上升到第8位。我國台灣衞福部門也曾公布相關數據,每年患口腔癌的人大約有7,000人,每年死亡達3,000人,其中95%的人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檳榔將參照煙草立法 專家籲不要一刀切

關係到數百萬人生計的檳榔產業可能遭遇的行業轉型劇變也引起多個部門的高度重視。上月底農業農村部回應稱,國家有關部門將支持海南利用自貿港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借鑒煙草管理經驗立法,同時支持有關產業主體加大在藥理學、農學、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開發檳榔藥用價值,推動海南檳榔產業轉型升級。有專家表示,檳榔產業背後的種植、加工、銷售已形成產業鏈,應充分考量多方利益,不宜立即「一刀切」地對其全面禁售,且宜設立緩衝期。

農業農村部經商財政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針對毛萬春等19名全國政協委員關於鞏固脫貧攻堅偉大成果,堅決防止海南農民規模性返貧致貧的提案答復時表示,國家有關部門將支持海南省利用自由貿易港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發揮自貿港先行先試作用,借鑑煙草監管經驗,從「特色產品」「嗜好品」管理角度,加快推進檳榔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立法工作,開展將檳榔作爲地方特色農產品規範管理的試點,明確檳榔屬性定位,爲檳榔產品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各地對於是否能進行檳榔銷售、檳榔屬於何種商品類型等問題,尚未有統一的規定,標準也不相同。相比較而言,同屬一級致癌物的煙酒類產品,相應有煙草專賣法、酒類流通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監管。」他說,當務之急是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出台相關規定,保證行業有法可依,規範銷售行為。「對檳榔產品進行有效監管,是考慮多方利益的臨時舉措,最終目的還是要全面禁售檳榔『食品』,促進群眾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胡冰川建議設立一個政策過渡期,「時間越短越好。」

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朱晨認為,假如全面禁售檳榔在當下尚不可行,鑒於檳榔的成癮性和致癌性危害,在政策緩衝期,至少應借鑒煙草、酒類產品的監管方式對檳榔產品進行有效監管,如設立檳榔專賣局、實施特許經營,全面禁止檳榔廣告,在包裝上印製「致癌」等健康提示。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