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比去年稍降。(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 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2022全港健康月」籌備委員會調查研究工作小組今日(26日)公布2022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籌委會主席陸潔玲、平等機會委員會行政總監朱崇文、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林美玲出席。

籌委會的調査研究工作小組委託市場研究公司,於今年8月5日至9月2日進行電話訪問調査,調查對象為15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合資格成員),成功訪問合共1004名15歲或以上的市民(100%透過手提電話),回應率為39.0%。問卷內容涵蓋「世界衞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0-5)(1998年版)」及受訪者子女、工作、學業、身體狀況、家庭、人際關係、居住環境、財政狀況、個人前途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有多大負面影響,受訪者的焦慮及抑鬱狀況及受訪者「失去」的經歷和該經歷對其生活和精神健康的影響等。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0-5)(1998年版)」,調查研究工作小組將身心健康指標的分數調整為0分至100分滿分(下稱「精神健康指數」)。學術研究指出,若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分,即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精神健康指數介乎52至68分之間為可接受水平;精神健康指數達72分或以上即表示精神健康狀況良好。

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為47.64分(標準差為16.76),比2021年的調查結果(指數平均分為48.03分)稍降,而由2018年開始,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一直處於不合格水平。在2022年,逾半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54.4%),36.8%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而8.8%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為良好。

此外,是次分析按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份、住戶人數、住戶收入及子女數目的組別,比較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的差異。結果顯示,年齡介乎35至54歲、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離婚/分居或只有自己染疫的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顯著較差。

是次調查也問及受訪者各個生活範疇對其精神健康有多大影響。33.5%受訪者指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的影響、而也有近三成受訪者認為個人前途(27.7%)及財政狀況(26.9%)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較少受訪者認為身體健康狀況(17.8%)、家庭(14.6%)和人際關係(14.3%)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的影響。另外,2022年年中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亦問及受訪者其他精神健康狀況,如焦慮症徵狀和抑鬱症徵狀。調查結果發現,15.3%的受訪者有焦慮症徵狀,12.1%有抑鬱症徵狀。

「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已經連續11年進行。2022年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較2021年調查結果稍差,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由2021年年中的48.03分稍降至2022年年中的47.64分,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的比例則與往年相若,由2021年年中的53.0%輕微上升至2022年年中的54.4%,但精神健康狀況處於良好水平的受訪者比例由2021年年中的15.0%顯著下降至2022年年中的8.8% ,而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一般、尚可水平則由2021年年中的32%上升至2022年年中的 36.8%。

對此,籌委會提出三點建議:由於精神健康指數在不同年齡層上呈U型發展,即年齡較小及較大的組別精神健康指數較高,社會需精準照顧不同年齡層的需要;絕大部分經歷過失去親人/朋友的人士均認為該經歷不論在生活或在精神健康上均影響深遠,政府應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鞏固社交網絡,重新出發、渡過難關;有關部門宜定期進行大型的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藉以了解不同群組的精神健康狀況及有關變化,這些長期調查數據將有助政府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及未到位的情況。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