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中國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意味中國已實現《中國共產黨章程》裏明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並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基於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香港文匯報邀請學者、專家和相關人士,從理論釋疑、橫向對比及民眾所得三個層面,進一步解碼「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以饗讀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專家受訪時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之一,這個特徵使得中國式現代化顯著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它要求一方面要實現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達狀態,即「富裕」;另一方面是要讓現代化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實現不同社會群體和不同區域的均衡發展,即「共同」。因而從實現路徑上看,不僅要通過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更要以完善分配格局為重要抓手,通過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分好蛋糕,體現效率和公平。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圖為大學研究生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烏英苗寨支教。資料圖片

中國社科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對香港文匯報分析稱,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徵決定和賦予人民享有的相對公平、持續、體面和高品質的生活狀態,它至少應包含「富裕」和「共享」兩方面含義。

經濟十年躍升 扎實共富基礎

他認為,首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和國家都應成為共同富裕的主體。其中,國家富裕仍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和保障。

通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經濟體量穩居世界第二,實現了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的目標。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並通過大規模精準扶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創造了堅實基礎。

創新驅動增長 教育縮小差距

吳國寶指出,儘管尚無普遍認可的國際標準,但共同富裕的基本共識,是在人均收入水平上應達到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按世界銀行國家收入組劃分標準,2021年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是人均國民收入12,695美元,包含全球80多個國家,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收入水平為44,479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為11,890美元,儘管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但距離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仍有明顯差距。可見,經過40多年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公共財力及個人財富積累規模均有了快速提升,但家底依然不夠厚亦是現實。因此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做大蛋糕是關鍵,需要通過創新驅動保證經濟增長處於合理區間,即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吳國寶指出,全體人民共享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成果,需要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居民之間享受的福祉差距縮小到一個合理的較小的水平。當前居民在可支配收入、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福祉水平參差不齊。國家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時,會更加兼顧效率和公平,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高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保障和實現人的發展。尤其是推進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水平,縮小他們與其他人群就業機會和勞動報酬的差距。

推動慈善捐贈 改善分配結構

專家特別提到,完善分配格局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二十大報告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等。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徐飛表示,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一次分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獲得要素報酬;二次分配由政府通過稅收、社保、轉移支付進行再平衡,校正市場的「馬太效應」(編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現象),體現公平;三次分配是發揮社會的力量,通過自願而非強制的慈善捐贈對改善分配結構起補充作用。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有助於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北歐模式非通用 福利主義存陷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香港文匯報分析稱,從共同富裕的角度,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貧窮國家,或者說低度發展國家,這類國家是大多數;第二類,富而不公、富而不平國家,美西方是典型;第三類,共同富裕國家,如北歐一些國家,是極少數的存在。

鄭永年說,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曾經輝煌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具備一些可資借鑒的抑制貧富差距的政策措施,但從整體來看,都沒有實現共同富裕。

英美等一些國家儘管富裕了,但是社會制度決定無法實現公平,財富和收入分配差異過大,成為「富豪社會」,社會高度分化還帶來政治分裂與民粹主義。

已實現共同富裕的少數北歐國家社會主義成分厚重、福利水平高,不過這類國家都是先發經濟體且人口少、民族單一,而中國是經濟後發國家,多民族的第一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地方差異大,很難複製北歐模式,且北歐模式也存在過於強調公平而犧牲效率的弊端,墮入福利主義的陷阱。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指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歐一些國家由於福利建設過度化,出現了養懶人、效率降低、社會發展後勁不足等問題。他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程度、社會富裕程度還沒有達到可以建設福利國家的水平,也沒必要那麼做,而應更多考慮同步推進發展和共享。因此,按照當年北歐的福利國家模式建設中國福利制度是不合適的,但政府在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水平時可以借鑒北歐部分政策。

共富非劫富濟貧 杜絕「養懶漢」「搞大鍋飯」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之一。中國若成功實現共富,那將是人口大國的首次,國際意義深遠,中國模式的影響範圍會遠超發展中國家,甚至對很多發達國家產生示範作用。但一段時間以來,外界對於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認識模糊,存在「平均主義和福利主義」「劫富濟貧」等誤讀,甚至出現「民營企業退場」「削弱市場經濟」等擔憂。專家強調,共同富裕反對貧富懸殊的兩極分化,但也絕不是平均主義的同等富裕、一樣富裕。實現共同富裕依靠個人努力奮鬥,恰恰要杜絕「養懶漢」「搞大鍋飯」,而民營經濟更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生力軍」。

人口大國共富路更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中國是經濟後發國家,第一人口大國、多民族國家,地方差異大,這決定了推進共同富裕進程的複雜度和艱難度。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使命型政黨,把完成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擺到了治國理政最突出的位置。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努力實現了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而現在,中國通過大規模精準扶貧消除了絕對貧困,開啟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其核心就是要均衡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要富裕又要共享,並兼顧物質富裕和精神層面的富裕。這是中國式共同富裕與其他國家模式的顯著差別,也體現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對於外界關於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認識模糊,甚至認為是「平均主義和福利主義」及「劫富濟貧」等誤讀,鄭永年說,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正是因為吸取計劃經濟時期的教訓,一直堅持反對平均主義與「大鍋飯」,才激發出了空前的活力。共同富裕絕對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均貧富。共同富裕要求實現基本的、可接受的社會公平與正義,但也承認社會差異。如果沒有社會差異,社會就很難有進步,差異既是進步的產物,也是進步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德勇也指出,共同富裕強調在勤勞致富、合法致富的前提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幫後富。適當的收入差距符合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當然過大的收入差距既有損社會公平,也影響經濟運行效率。因此,需要做好收入分配調節這篇大文章,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從而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這是世界各國在收入分配政策上的通行做法。

中小微企成重要推手

至於「民營企業退場」等擔憂,專家也認為完全無必要。鄭永年強調,民營企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生力軍」。他援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指出,中國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佔全部企業就業人數79.4%,這些中小微企業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他們是解決就業的主要力量、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的重要來源。對於許多經濟體尤其是東亞經濟體,中小企業是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的最主要力量,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