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同時配合300億元的「共同投資基金」,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性產業,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因此有市場人士形容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港版淡馬錫」。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介紹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運作及投資方向,除會沿用「未來基金」與不同資產管理人、基金管理人合作模式外,還會積極主動去做投資,創科是重要投資範疇,而有利香港未來、有一定回報的非創科項目亦會參與。
行政長官李家超前日在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近年在「未來基金」下設立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和「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建議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元成立的「共同投資基金」歸一收納。
以助港提升競爭力之本地項目為主
陳茂波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方向,與由金管局負責管理的「未來基金」的運作有相似之處,但在功能上有所不同,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會以有助香港的經濟發展及提升香港競爭力的本地項目為主。
他進一步解釋,「未來基金」的前身是土地基金,在幾年前未來基金交由金管局負責管理。金管局去做長期投資或另類投資的時候,是通過與市場某些基金或私募基金來合作,換句話說是用「有限負責合夥人」的形式來做,即是由專業的私募基金或投資基金來做投資,然後再分享回報。
陳茂波表示,在負責管理「未來基金」後,金管局是不投資香港的項目的,主要因為金管局的投資策略以及外匯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捍衛聯繫匯率,當有外來者或者機構要衝擊香港的金融體系時,通常都是香港經濟環境不太理想的時候,此時金管局就要動用「未來基金」或外匯儲備來抵禦衝擊,如果金管局投資的是香港項目,當金管局出售香港資產以支持港元之用的時候,就會推倒香港的股市或甚至金融體系,因此在這思路下,金管局的投資取向一直是不投資香港項目。
不過,在2016年,政府從「未來基金」之中抽出220億元,成立「香港增長組合」,目的是善用財政儲備來支持香港的經濟和產業發展,220億元投資的都是有利香港的競爭力及有助經濟發展的項目,目前為止已作出不同範疇的投資,而做法上是通過與不同的資產管理人、基金管理人合作。
陳茂波指出,「共同投資基金」有300億元,而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亦有提及在「未來基金」之中抽出50億元成立「大灣區基金」,以及50億元成立「策略性創科基金」,此兩個基金的目的都是希望有助香港的經濟發展及提升競爭力,而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目的是將以上的基金收納歸一。
亦會參與有一定回報非創科項目
他表示,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後,以往與不同資產管理人、基金管理人的合作會繼續做,而同時「共同投資基金」的運作不單只做被動的投資,還會更積極主動去做投資,例如是做招商引資。而未來的投資方向創科固之然是重要範疇,但又不一定是需要創科,總之是有利香港未來、有一定回報的投資就會做。
今次提出的「共同投資基金」是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元成立,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未來基金」是由特區政府於2016年設立,目的是為財政儲備爭取較高的投資回報,以支持日後持續增加財政開支的需要。據金管局去年的年報顯示,「未來基金」在投資組合與長期增長組合的比重,於2021年約為40:60。「未來基金」在2016年至2021年的投資回報分別為4.50%、9.60%、6.10%、8.70%、12.3%及17.8%。
初創公司盼政府牽頭投資新科技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就特區政府成立「共同投資基金」投資落戶香港的公司及「搶人才」,初創公司澤浩高純金屬聯合創辦人鄭逸豪昨表示,相信政府成立「共同投資基金」將會對初創發展很有幫助,公司目前主要是為內地一些稀土工廠處理污水,將提煉出來值錢的金屬轉售予下游的金屬收集商。雖然近年社會對於環保、綠色金融關注提升,但市場仍會擔心「何時有錢賺的問題」,現時公司在內地的一些項目已有盈利,但投資者仍然對賬目「睇得幾緊」,相信如果由政府牽頭去投資新科技,公司亦有機會受惠。
鄭逸豪指,即將會在港推行2至3個試驗項目,未來希望將核心研究繼續留在本港,因認為香港仍有很好的科研優勢,並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拓展業務,例如在內地設立金屬收集廠等,形成更完善的產業鏈。
望紓緩外才來港生活成本
主要研發地下管道勘探掃描機械人的本地初創公司Bonbon-X的創辦人Matthew Wong昨指出,現時主要面對的困難是人才問題,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會加強引進人才感到鼓舞,因本港相關方面的人才資源比較薄弱,目前很多員工都是來自海外及內地,包括德國、印度、韓國及菲律賓等,希望能有進一步政策紓緩海外人才來港的生活成本。
Matthew又指,其公司除了本地市場外,亦希望開拓海外及大灣區市場。他坦言,內地的創科環境競爭比香港更激烈,香港在支援初創的配套其實不算差,主要是租金、人力成本較大。公司亦希望政府的政策一年內有「落地」的成果,並希望政府在產品商業化、認證方面亦可以提供更多協助。「雖目前有很多實驗室,但實際上將產品商業化的服務則較欠缺。」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