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昨日公布的施政報告中表示,「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特區政府將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由他親自帶領作高層政策指導及監督,以及成立由財政司司長主持並由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的「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出謀獻策。根據特區政府的發展藍圖,「北都區」西邊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重心,藉着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為核心商業區;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產業集中地,產生協同效應,並成為多元創新試點;東邊將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遊項目。在發展過程中,特區政府會按不同小區的發展重心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對接,香港與內地在粵港、港深合作架構下已成立專班,探討融合方案。

◆李家超表示,今屆特區政府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建成後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圖為緊鄰深圳羅湖的香港鄉村地區。 資料圖片

李家超表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今屆特區政府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建成後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

他指出,「北部都會區」內已開展多項大型發展項目,特區政府會在不同環節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將大型項目「生地」變「熟地」,由過去需時十多年大幅壓縮一半時間。

善用邊境優勢 輻射整個灣區

為強化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治理體系」,特區政府將成立由他帶領的「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以及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明年會成立初期為數約30人的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部門,主導和統籌各部門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建設,目標是在明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

建成後的「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以創新城市設計推動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發展和保育並存。根據特區政府的發展藍圖,會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其中,西邊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重心,藉着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為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整個大灣區;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產業集中地,產生協同效應,並成為多元創新試點。新界北新市鎮的現代產業發展亦可與深圳互相配合。東邊則坐擁豐富自然和旅遊資源,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遊項目。

5年內啟動所有收地程序

李家超提出六大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未來工作重點,包括全速造地建屋,例如全力推進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等已啟動工程的大型項目,目標是5年內為所有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10年內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40%;採用較高地積比率;於未來5年陸續推出河套用地、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及毗連洪水橋站的商業用地等產業用地,以支援發展創科和其他產業。

未來5年,產業用地將陸續推出,支援發展創科和其他產業。新田科技城內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有3棟大樓正在興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資;河套地區以外的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則於2024年動工,洪水橋和元朗一帶的物流及新興工業園首批工業大廈用地將於明年起推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定位為現代服務業樞紐,毗連洪水橋站的商業用地亦會在2026年完成平整。

未來工作重點還包括建造亮點發展群,提升生活質素,包括文化設施群、專上教育院校、大型體育設施、醫院網絡、政府設施群等。同時,明年將落實「新積極保育政策」,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並會在2024年把紅花嶺約500公頃土地指定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互相呼應,打造貫穿深港兩地的生態走廊,同時會在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中英街除外),推廣文化生態旅遊,以及透過跨境緊密互動,在產業規劃、土地使用、生態保育等方面與內地產生協同效應。

重點發展「北都區」

◆ 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推展「北部都會區」建設

◆明年成立專責的「北部都會區」部門,主導及統籌各部門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建設,明年制訂具體計劃及行動綱領

「北都區」未來工作重點

◆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西邊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重心成為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大灣區

◆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深圳創科產業集中地產生協同效應,成為多元創新試點

◆壓縮大型項目「生地」變「熟地」時間,由過去需時十多年大幅減少一半

◆全速造地建屋,目標是5年內為所有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10年內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

◆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積比率6.5倍為指引,商業用地則為9.5倍

◆未來5年陸續推出產業用地,支援發展創科及其他產業

◆規劃文化設施、專上院校、體育設施、醫院網絡、政府設施等多項亮點設施,帶動發展

◆金鐘道政府合署近四成辦公室樓面面積將遷往「北都區」

◆逐步收回私人擁有且具生態價值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提升環境容量

◆2024年把紅花嶺約500公頃土地指定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互相呼應,打造貫穿深港兩地生態走廊

◆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中英街除外),推廣文化生態旅遊

◆為與內地產生協同效應,香港與內地在粵港、港深合作架構下已成立專班,探討融合方案

資料來源:2022施政報告

住宅地積比增至6.5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為善用「北部都會區」土地資源,提高發展密度,施政報告提出在該區將採用較高的地積比率,住宅用地會以最高地積比率6.5倍為指引,比較早期新市鎮(如沙田)的5倍地積比高三成,而商業用地的地積比則為9.5倍。為帶旺該區,特區政府亦會將部分政府辦公室遷往「北都區」,包括金鐘政府合署近四成樓面面積,將遷入該區。

金鐘政府合署局部北遷

消息人士表示,目前位於核心商業區而沒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辦公室,例如金鐘政府合署近四成樓面面積,或將遷往「北部都會區」,以帶動該區發展,同時有助騰出核心商業區土地。產業署一直有向相關部門收集意見及進行檢討,部分不一定需要毗鄰社區或服務社區的辦公室,較大機會遷到該處。

選址紅花嶺建郊野公園

消息人士又透露,政府擬在新界北邊陲的紅花嶺建設總面積約500公頃的郊野公園,今年第四季將啟動有關法律程序,預計2024年完成指定擬議土地用途,令該公園成為香港第二十五個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形成貫穿深港兩地的生態走廊。

漁護署也將推行一系列措施,增加該地區的康樂、教育及生態旅遊資源,例如建設遠足徑、觀景台等,亦計劃活化位於公園內的蓮麻坑鉛礦遺址,改為開放式博物館。

消息人士表示,紅花嶺郊野公園是大灣區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當地有罕見的「大草鶯」鳥類種群,具有極高生態價值,兩地政府會合作進行物種保育。

另外,特區政府計劃在「北部都會區」建設至少一座現代焚燒發電設施(俗稱垃圾焚化爐),以滿足該區250萬計劃人口的生活垃圾處理,具體選址仍在討論中。

北環線支線等研採「一地兩檢」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為進一步便利兩地人員往來,香港特區政府將提升陸路口岸的基礎建設,改善陸路口岸和清關安排,包括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及發展「港深西部鐵路」和北環線支線時,研究採用「一地兩檢」及「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安排。

◆規劃重建的沙頭角口岸將研採用「一地兩檢」。圖為沙頭角口岸現狀。 資料圖片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表示,香港港口是全球十大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連接全球近600個目的地,去年處理了近1,800萬個標準貨櫃,會積極推動「智慧港口」,透過建立港口社區系統,促進營運商及其他持份者信息互聯互通,增強港口競爭力。特區政府將會提升陸路口岸的基礎建設,包括在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下,改善陸路口岸和清關安排。

消息人士又透露,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以及發展「港深西部鐵路」和北環線支線時,將會研究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安排。該安排會參考澳門來往珠海口岸的模式,日後市民過關時,在辦理港方出境手續的閘機完成手續後,位於兩個口岸區中間的一道閘會打開,再向前走辦完內地入境手續就完成過關。 同時,深圳新皇崗口岸亦已預留空間實施「一地兩檢」。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