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八大以來十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從50萬億元人民幣量級躍至114萬億元人民幣。圖為重慶一家新能源汽車智能工廠總裝車間。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中共十八大以來十年間,在國內外經濟動盪下行、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總量從50萬億元人民幣量級躍至114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從6,300美元升至超1.2萬美元,形成超4億人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背後是從粗放增長轉向創新驅動的深刻轉變。

在北京西郊鳳凰嶺腳下,有一間「黑燈工廠」。在這裏,傳統工廠流水線上緊張忙碌的工人不見蹤影,小到一塊鋼板的分揀,大到十多噸桅杆的裝配,全部由機械人自動化完成。搭載5G高清傳感器、AR等核心智能技術的工業機械人、移動機械人、機械手臂等各種類型機械人,像長着慧眼、靈手和大腦協同作業。中國最大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的王牌產品——旋挖鑽機,就是在這裏生產製造後銷往全球的。

「燈塔工廠」領先全球同業

在這間經過智能化改造的工廠,一台旋挖鑽機的生產周期從30天縮短到7天,人工效率更是提高15倍之巨,2021年被認證為重工行業全球首家「燈塔工廠」。四萬平米廠房從人工電焊的流水線車間進化到全球「最智能工廠」,也是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轉型升級一個縮影。

回看2012年,彼時的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向外看,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向內看,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判斷,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2020年4月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後,針對國際形勢深刻演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與安全,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工智能電動車等突圍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看來,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結構調整」。「經濟從外延式的擴張增長轉變為創新驅動,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在此期間,脫虛向實成為大勢,過度金融化得到有效抑制,創業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龍頭從金融、房地產轉到硬科技,隱形冠軍不斷湧現,人工智能、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領先世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1.91%提高到2.44%,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34位升至第12位,「嫦娥」奔月、神舟巡宇、北斗組網、高鐵自主技術體系初步建立,5G基站佔全球總數超60%……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支撐。

經濟結構的調整直接體現在產業升級。iPhone產業鏈一直是世界製造企業爭搶的市場,2010年中國企業只能搶到iPhone產業鏈3.6%的份額,而到2020年,iPhone X的增加值中,中國企業所佔份額已達到四分之一。

經過十年發展,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站穩「霸主」地位,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佔比從2010年的18.24%,至2020年上升到29.19%,穩居世界第一位,幾乎是排在第二至四位美國、日本和德國份額的總和。與此同時,中國製造的產業鏈站上更高台階,「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歷史早已不復見。

姚洋在調研中發現,中國出口產品附加值越來越高,即使是拉鏈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大大增加附加值,出口附加值普遍達到30%至40%以上,並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大量出口中間產品,產業鏈邁向中高端。

◆創新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圖為「美女」機械人於論壇活動亮相。 資料圖片

保障全球供應鏈產業鏈

2020年以後,儘管遭遇中美爭端加劇、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外部困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性不降反升。在「動態清零」政策下,保持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和韌性,以穩定的軟硬環境全力保障企業生產,中國生產製造的商品,源源不斷運輸到全球。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數據,中國佔全球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從疫情前的13%增加到2021年底的15%。中國增加的出口份額,成了全球的「生命線」。疫情剛剛爆發的2020年,美國83%的進口口罩為中國生產,三分之二的防護服來自中國,專門用於儲存疫苗的箱式冰箱進口有90%來自中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在十年間爆發式增長近900倍,現在平均每天有42列火車,穿梭在中國和190多個歐洲城市間。

增長愈高效動能愈強勁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評價,過去十年雖然風急浪高,但中國經濟穩紮穩打。2021年,中國全年創造出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14萬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是2012年的1.8倍。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高效,經濟增長新動能越來越強勁。

十年之間,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8%,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累計下降約34%,中國以年均約3%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6.6%的國民經濟增長,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中央要求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圖為小麥裝車。 資料圖片

未來五年:補短板 強弱項 固底板 揚優勢

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大,將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作出總體展望,並重點部署未來五年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當前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7月底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會上提出,未來五年「要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着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

中國服務業發展提速。圖為電商產業園內,工人在分揀快遞包裹。 資料圖片

需突破低成本模仿性創新

「根據歷史經驗,嚴重疫情的宏觀經濟後遺症會持續數十年,利率水平大幅下降,量化寬鬆導致貧富分化加劇、全球經濟困局愈發嚴峻,全球宏觀經濟治理進入未知領域。」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大變局首先體現在全球經濟治理困局,其次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創新加速「革命」,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以及綠色化趨勢已經明確。第三是由全球經濟治理困局加上技術變化導致的生產和貿易的變局,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疫情等外部衝擊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最後是國際力量對比進入了深刻調整格局,最典型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就是「東升西降」,中國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

大變局之下中國已定下明確的節點目標,未來五年至十年要進行兩個關鍵節點的跨越和衝刺。2025年前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5年跨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黃群慧認為,未來五年關鍵仍是轉型突破,需要突破過去低成本或基於低成本模仿性創新的局限,尋找實現現代化的新動能。

促大範圍高水平市場開放

「以前後發優勢是低成本的勞動力,現在大國經濟是新的比較優勢,要基於這個比較優勢來尋找創新點。要利用大國經濟優勢自主創新,驅動整個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由此,對於下一步發展和改革,黃群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深化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正確處理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關係;中國要通過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市場開放,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中國還要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解決「脫實向虛」結構失衡。

中國市場規模巨大,消費者對創新產品包容度高。圖為民眾在體驗電子產品。 資料圖片

要提高居民收入升級消費

「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健全通過勞動、資本、土地、數據、技術等生產要素獲取報酬的市場化機制,加強對居民收入的減稅、退稅力度等。」黃群慧同時提出,要加快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挖掘國內消費潛力,在新型城鎮化中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塑造新型消費體系。

社科院經濟所預測,中國需要在「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期間,大體保持年均5%至5.5%增速,在2025年前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展國家收入水平,人均GDP需要達到23,000美元以上,預計在2025年到2035年間實現4%-5%的增長,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到2035年,按照匯率算,中國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