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最近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放寬入境檢疫。從今天開始,台灣地區逐步放寬入境檢疫政策至「0+7」,惟不包括內地、香港及澳門,被各界炮轟政治操弄。
目前,不少國家放寬了入境檢疫安排,隨之而來的則是疫情反彈。比如新加坡10月11日就錄得單日新增11732宗確診病例,是繼8月2日以來首次破萬宗。
除了確診數字反彈之外,新加坡的人均預期壽命也出現了1957年以來的第一次下跌。同時,新冠已經成為新加坡去年第五大死因。從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間,新加坡新冠的死亡人數達到2490人,其中6成是由於新冠直接造成的,約4成是死於患有其他疾病的新冠患者。
同樣出現人均預期壽命下跌的還有美國和日本,美國2021年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6.1歲,比2020年的77歲縮短了0.9歲,這是100年來,美國人均預期壽命首次出現連續兩年下降。而在日本,2021年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為87.57歲,男性為81.47歲。與2020年相比,女性下降0.14歲,男性下降0.09歲。是10年來的首次下降。日本厚生勞動省表示,「相信人均預期壽命的縮短是新冠所致。」
雖然全球多地都在陸續放寬疫情限制措施,但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警告,隨着病毒持續傳播,出現更危險變種的風險永遠存在。
事實的確如此。香港今日公布再多23宗Omicron XBB亞系的輸入個案,累計增至29宗。而XBB.1是目前免疫逃逸能力最強的變異病毒株。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表示,「0+3」後,市民外遊後會將當地變種病毒帶回香港,預計稍後將再出現新變種病毒,確診數字亦會上升。
昨天,行政長官李家超再次表示,政府必須小心管理風險,原因之一是要保護高風險人士,尤其是「一老一幼」,強調是關乎人命,香港不能「躺平」,「我們承擔不起不做事的後果。」
最近香港城市大學做了個調查,以網上問卷的方式先後訪問了935位20歲以上本港市民,結果發現,當公眾認為衞生部門的防疫措施及時主動,在權衡過各方利害後,會更傾向信任特區政府。這個結論也說明了香港的社會氣氛確實是在同心抗疫。期盼政府繼續分析各方數據,穩紮穩打帶領香港走出疫情陰霾,而市民也應該繼續遵守相關的防疫規定,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應打盡打,為早日實現社會全面復常出一分力。
記得周一至周五晚,我們一同《點觀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