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佇立在發射台。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10月7日21點10分,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山東煙台東方航天港點火升空,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微厘空間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對中國北斗等衛星導航系統進行性能增強,實現全球分米(厘米)級實時動態快速導航定位。

長十一首次近岸發射

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據介紹,根據本次任務衛星軌道要求,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首次採用近岸發射。近岸發射點海況較好,保障性好,更有利於發射任務執行。相比以往的海上發射任務,本次任務首次將後端測發設備布置在岸上,發射點則位於3公里外的海上。在發射流程上不僅減少了海上航行時間,還將測試流程進行合併優化,使執行任務所需時間進一步縮短。

固體運載火箭具備「快」優勢

目前,有着「快響利箭」美譽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已連續取得10次陸地發射和4次海上發射的圓滿成功,達成十四連勝。今年4月,長征十一號海射遙三火箭發射任務中,發射隊員需要在海上的集裝箱裏測試、指揮。時隔半年,此次遙四發射任務創新調整為近岸發射,發射隊員將後端的測發設備布置在陸地上,減少了為期3天的海上航行時間,進一步縮短了任務執行周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張鳴說,「近岸發射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同時還能利用近岸發射點海況較好的優勢,為保障發射任務的成功再加碼。」

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免去了液體火箭發射前的燃料加注等準備環節,具備「快」的天然優勢。近些年來,除了坐擁「快」的強大天然基因外,長十一型號隊伍一直堅持着「後天」的努力。早在2019年6月,長十一型號隊伍攻克了海上動基座瞄準、前後端無線遠控等關鍵技術,以「一箭七星」完成了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此後,他們不斷優化海上發射技術流程,並將其完善固化下來,形成發射流程規範,使發射操作更為簡捷,任務適應性更強。

海上發射、海上指揮,這是此前海上發射的特點。長十一此次近岸發射的成功,意味着中國海上發射有了新突破,發射準備周期更短,發射方式更為機動靈活。張鳴表示,後續的發射任務中,將在保證連續成功的基礎上,力求進一步提升產品快速履約能力,更好地發揮產品優勢。

提供高精度衛星定位增強服務

據介紹,此次發射的「微厘空間」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是由160顆低軌衛星及地面系統構成的天地一體化星座系統,對中國北斗等衛星導航系統進行性能增強,可為全球大眾消費、自動駕駛、地理信息、公共安全等泛在用戶提供高精度、快收斂、低成本、高可靠的衛星定位增強服務,實現全球分米(厘米)級實時動態快速導航定位。

「火箭超過月亮又超過星星 太震撼了」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山東報道)「媽媽你看,衛星去找月亮了,它是要去看嫦娥和玉兔嗎?」12歲的李姝欣激動地問身邊的媽媽。10月7日21點10分,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山東東方航天港點火升空。那一刻,李姝欣感覺特別震撼,這比電視裏的畫面更真實更壯觀。火箭發射後直奔月亮而去,她才有了上述的發問。

市民拍攝衛星發射升空。 香港文匯報記者丁春麗 攝

李姝欣的家就在海灘浴場附近,提前一個小時,父母帶着她和妹妹就來到了浴場。「能在家門口讓孩子們看衛星發射,為祖國的發展感到特別驕傲!」李姝欣的媽媽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

記者所在的海灘浴場距離海上發射平台只有5海里左右,是觀看海上發射的絕佳位置。晚上8點左右,小廣場上就聚集了很多等待發射的市民。

當晚海邊的溫度只有10攝氏度左右,大多數人已經穿上了羽絨服。幾位市民敲起手鼓,還有幾位跟着音樂翩翩起舞,孩子們歡快地奔跑着。

隨着火箭騰空升起直刺夜空,海面被照亮,等待的人群發出一陣陣驚呼。大家舉着手機,追隨着衛星的軌跡。

「太震撼了!」記者在人群裏看到了87歲的蘇恒新,他挽着82歲的老伴,兩人一起在歡呼聲裏觀看這一幕。「心情非常高興、心花怒放!」蘇恒新向記者描述這一刻的心情。「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在家門口實現了看衛星發射的夢想。」在離家300米的海水浴場,蘇恒新第一次看到了衛星發射。火箭超過了月亮,又超越了星星,老人覺得這一幕美極了。

火箭越飛越遠消失在視野裏

火箭越飛越遠,直到消失在視野裏,唯有一輪皓月當空。這一刻想起一句古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