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平凡可見的花鳥世界中,開掘出不平凡的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圖譜;他在鄉間田壟上播撒藝術的種子,推進全民美育水平的提升。

他,就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大師列傳》嘉賓,著名花鳥畫家、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

「我覺得就在自己心裏、腦子裏繚繞這樣的一種畫,這是可能最初的對中國畫的一個啟蒙。」

1964年,賈廣健出生在河北省永清縣的農村,父親是當地的一名公職幹部,經常在外出差。賈廣健的童年幾乎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

外公是一位民間手藝人,會捏泥塑玩具,那些五彩斑斕、活靈活現的泥塑,潛移默化地熏陶着童年時期的賈廣健。經常是外公在前面捏,賈廣健在後面學,而且還捏得像模像樣,從小他就顯現出異於常人的美術天賦。

五六歲正是淘氣的年齡,當別的孩子用木頭做的刀劍打鬧時,賈廣健卻喜歡個人獨處,尤其喜歡獨自一人待在外婆家的小桃園裏,那裏有屬於他的成長秘密。

「就像魯迅先生他的百草園,這裏邊實際上也培育了我童年時候的一個藝術的啟蒙。

有一個老同學有一本有些破舊的畫冊,是齊白石的作品。我當時看了以後,就覺得這樣的畫好像跟我們平常看到的一些畫都不一樣。他畫的荷花,包括玉蘭花、蟹,它和自然的東西長得並不一樣,還是以墨色為主。

所以這種體驗那就覺得更為神奇,我覺得就在自己心裏、腦子裏繚繞這樣的一種畫,這是可能最初的對中國畫的一個啟蒙。」

「繪畫本身它就是一個具有實踐性(的事情),它必須要動手,這種動手能力就是需要持之以恆和千錘百鍊。」

1984年,中專畢業後的賈廣健被分配到河北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工業大學工作,成為一名助教老師。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賈廣健發現這份工作雖然收入穩定,卻距離自己的繪畫夢想越來越遠。

河北工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

於是,他計劃備考天津美術學院。但是一打聽才知道,備考這所人稱中國「八大美院」之一的學子們大多是三四年的復讀生,自己要想金榜題名,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天津美術學院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他做出了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決定,那就是在河北工學院自學繪畫,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天津美術學院。

「我們這20平米的一個房子,放了4張雙人床,上下床根本沒有畫畫的條件,印象非常深,就感覺像丟了魂一樣。我們不能夠拿畫筆,我沒有一張桌子。

後來,我就找了包裝箱的木板,在上下床的下床,自己搭了一個桌子。有了這張桌子,那麼我就可以早晨和晚上我都在這畫畫兒。

賈廣健在宿舍繪畫

這種堅持,甚至這種恆心非常非常重要的。繪畫本身它就是一個具有實踐性(的事情),它必須要動手,這種動手能力就是需要持之以恆和千錘百鍊。

當我考上天津美術學院的時候,我的這間小屋差不多堆滿了我的習作,有上千張。」

「那麼我就從《秋籟無聲》開始,找到了一種表達我自己感受的、恰當的一種表現語言,那就是工筆畫。」

20世紀90年代初,工筆畫悄然復興,極大地激發出一批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熱情。賈廣健也是在那時,將創作方向逐漸從寫意轉為工筆,題材尤以荷花見長。

1992年,還在讀研究生的賈廣健創作出工筆畫《秋籟無聲》,參加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的全國美展,榮獲銀獎。當時的賈廣健,只有28歲。

《秋籟無聲》

「這幅作品是我經過幾年的積累之後完成的,畫了大量的草圖。

這一幅畫的荷塘的一個意象,你看這幅作品的線條、整體的構成的感覺,包括這些野鴨子的造型,實際也都是那時候積累的一些素材。

應該說一年四季我都在觀察,就是荷花它四季不同,秋天的荷花在我眼裏是非常絢爛的,是另外的一種美。

那麼我就從《秋籟無聲》開始,找到了一種表達我自己一種感受的、恰當的一種表現語言,那就是工筆畫。因為工筆畫的特點,它可以有細微的和細節的這種刻畫。

為什麼我給這幅作品起的叫《秋籟無聲》,看到這種畫面以後,是一種安靜的境界,但是你又似乎聽到了一種天籟之聲。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這個聲音是什麼?這聲音就是一種詩意,一種意境。從構圖形式上,我把野鴨放在很高的一個位置上,這正是我在自然裏邊得到的這種啟示。」

「沒骨畫一個是用粉,一個是用水,再一個就是用色,所以說這三者的結合非常重要。」

在中國國家畫院的十多年時間裏,賈廣健心無雜念地徜徉於藝術殿堂之中,再次系統地品讀中國花鳥畫歷代名家的藝術珍寶。也就是在那段時間,賈廣健發現有一種中國畫傳統技法幾近失傳,那就是沒骨畫法。

於是,他認真研習清代畫家惲壽平的沒骨畫法之精髓。經過多年鑽研,他先後創造出沒骨畫《粉淡香輕》《鳴秋》《盛世繁華》等作品,這些沒骨畫作品,開創了骨秀內含、雅靜舒逸的時代新風。

《粉淡香輕》
《鳴秋》
《盛世繁華》

「近現代以後,特別是到了當代,很少有畫家再用沒骨的方式去表現,所以說我就對這種技法當時非常感興趣,我一直想摸索一些沒骨的技法怎麼去畫的。」

「沒骨畫最重要的是它用沒骨點染,一次成形。調色是非常重要的,我畫的這一個花瓣,需要它更鮮亮一些,我就少加粉。

沒骨畫一個是用粉,一個是用水,再一個就是用色,所以說這三者的結合非常重要。

工筆先要白描,我現在在勾一朵牡丹花,用這個粉塗一個底色,用平塗的辦法,然後我把這個墨線蓋住。工筆畫它的魅力、色彩的微妙之處,我給總結的就是層層積染。」

「這幅作品是我比較典型的一幅沒骨花卉的作品。這個花卉是在花店裏買的幾種花,把它組合起來。

背景畫作《粉淡香輕》

那麼你要想把它表現得很自然、很豐富、很生動,我把它完全按照一個形式美的規律,把兩種花卉組合在一起。

前面有些淺顏色的花,還沒有開開。然後後邊它又有很重的花瓣,就是這一朵花裏它的層次處理得非常豐富。

這幅作品(《寒塘幽韻》)是我最大的一幅沒骨花鳥畫,大概2米寬,2.2米高。它是運用一種水墨畫的創作的思維方式,就是說我想到哪兒畫到哪兒,這種靈感就是不期而遇,它不是理性的,它完全是感性的。

《寒塘幽韻》(局部)

整幅作品最難的就是這些荷葉和這些荷(葉)梗線條的穿插、交織。荷葉實際上運用了沒骨的技法,同時又融入了一些山水畫的一些皴染的技法,而且是幾次完成,這種方式實際上也是技法上的一個創新。

這幅作品(《碧水金荷》)非常有特點,一是構圖非常飽滿,色彩非常絢爛,表面上看是表現了自然的真實,實際上它是自然對荷塘、荷花的很多主觀的一些想像。

《碧水金荷》

因為古人講『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就說藝術創作要升華,要取捨。那麼在那麼大一個荷塘裏邊有千萬朵,我們要把賞心的三兩朵提取出來,需要我們去發現,需要我們去取捨,那麼更需要我們主觀去想像。

這幅作品我覺得它還是非常絢爛的,表現了荷塘的一種繁盛的感覺,這種氣象我覺得是和我們所處的一個新的時代相契合。

這幅作品的名字叫《寒河晴晚》。這幅作品從構圖上非常地飽滿,結構上非常繁複,這也是我在寫生的時候在荷塘裏獲得的一種感受。

《寒河晴晚》(局部)

但是這幅作品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在很大的一個構圖裏邊,而且是長方形的構圖。這種構圖實際它在整個的畫面裏,它有很多的點。

這種構圖方式,實際上我是把傳統的手卷的一種欣賞方式,轉化成現代的一種長方形的構圖。手卷的方式隨着打開,隨着欣賞。這是一幅在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裏獲獎的作品。」

「鄉村振興,我覺得也要有文化,不能缺席。」

賈廣健將藝術帶到鄉土中去,扎根鄉村、面向人民,讓農民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十年間,近百名當代名家的作品在這個藝術院展出。

「我覺得這個非常有意義,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這樣的一個努力,讓我們當代的一些孩子們,包括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鄉親們,就是他們能夠很容易、很輕易地就看到很多好的作品。鄉村振興,我覺得也要有文化,不能缺席。」

賈廣健:道法自然 古韻凝香

藝術為人民,實際上這種理念在新時代是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遵循,那麼我們就要跟着時代的一個腳步,同頻共振,與人民在一起。

作為一名花鳥畫家,如何創作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好作品?我借鑒道法自然的理念,「道」存在於自然之中,又遊離於自然之外,畫家必須基於對自然萬物規律性的把握,以自然為師。

獨具魅力的中國花鳥畫,常常在描繪自然的一花一鳥、一草一木之間折射出大千世界的本真。不管八大山人天真嬉戲的小鳥,還是鄭板橋凜凜風神的墨竹,都流淌出一串串感人的生命律動,傳遞出朝氣蓬勃的生命能量,一筆一墨都是藝術家心靈的訴說。

中華文明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我們藝術家作為繪夢人,要立足當下,把握時代的脈搏,遵循道法自然的創作命題,堅守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為建設新時代綠水青山的精神家園而努力。

是怎樣的機緣巧合,讓賈廣健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繪畫培訓?對於未來的創作方向,賈廣健有着怎樣的想法?

讓我們跟着鏡頭,走進賈廣健的故事……

(來源:央視科教)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