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剝棗,十月獲稻。」今天,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一年之中迎來豐收的時節。再過二十多天,黨的二十大將勝利召開。
時和年豐。值此盛會前夕,我們相聚於此,共同見證《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節目的啟播。我謹代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對各位專家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
春秋有序,華夏著章。冊冊典籍,鐘鼎千秋。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洞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關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探索「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的方式,以新述古,薈萃精華,推出了《中國國寶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古韻新聲》等一大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滿天星斗於此交匯,千年翰墨在此綿延。這些創造性的實踐,溯源民族根魂,築牢文化自信,奮力書寫新時代的「丹青史捲」,也構築起總台作為傳統文化傳播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的高峰矩陣。
匯古今之民智,承千載之悠思。典籍是中華文明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也是我們知所從來、明所以往的精神根繫。
《典籍裏的中國》第一季的成功播出,讓典籍這一蘊含着古代先賢深邃思想和智慧哲理的經典文獻,闖入了當代人的精神世界。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當我們打開中華典籍這座寶庫,感受到的是文脈千年的欣喜、墨香猶存的沉醉。在全世界最為綿長悠久、最為龐雜浩大的文化傳承中汲取智慧,當代中國人是幸運的。中華傳統文化於我們而言,絕不是晦澀艱深的古董,而是溶於每一個中國人血脈之中的文化基因,日用而不覺。它「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教會我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引導我們「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就像我大學時代曾經翻看的《越絕書》,這本「奇書」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地方志。「一方之志,始於《越絕》」,書中記載着我家鄉浙江千年前波瀾壯闊的吳越故事,令人遐思萬千。「夫仁義者,治之門。」書中傳遞着的仁義民本思想,至今滋養着這一方土地乃至中國人的精神底蘊。
今天,在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共同參與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即將開播。我們將再次以典籍作舟,揚思想之楫,啟迪當下,昭示未來。
新一季節目將利用全新的技術,在更加廣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上,以全新視角打開典籍——無論是「千載凜然猶有生氣」的《漢書》,還是「統會古今之異同」的《永樂大典》,無論是《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君子之風,還是《禮記》「禮,時為大」的溫潤尚德,都將詮釋出新的境界與風采。
回望來路,「何以中國」?中國是千年征途上的艱辛求索,是玉石青銅裏的文明履痕,也是冊冊典籍中的無聲訴說……弦歌不絕,歷久彌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為黨的意識形態重鎮和國家廣播電視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持續創作中華傳統文化精品節目,以一份份創意、一個個節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永不停歇地追尋和謳歌先賢所創造的偉大文明,為「是以中國」繼續作答!
(本文摘自慎海雄同志9月23日在《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啟播儀式的致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