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新津區興義鎮張河村「共享農莊」全貌。香港文匯報記者李兵 攝
◆ 「共享廚娘」劉芬。 受訪者供圖

9月23日,農曆秋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在成都市新津區天府農博園舉行。位於天府農博園核心區的張河村,前些年由於沒有產業支撐性,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成了「空心村」。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首次落地西部,為何放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十年來,這個小村莊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共享廚娘上門下廚

多層小洋樓整齊排列、民宿在叢林間若隱若現……走進成都市新津區興義鎮張河村,鄉村新風貌撲面而來。23日上午,正在自家麵館忙着的村民劉芬收到了訂單,便着手準備食材。「遊客通過微信小程序選擇廚娘下單,我們便會上門為他們定製一頓精美午餐。」劉芬除了經營麵館外,還是一名「共享廚娘」,為客人提供上門烹飪服務。村裏還有好幾個「共享廚娘」,生意好時月入五六千元(人民幣,下同)。

村集體用地建民宿

「共享廚娘」是當地「共享農莊」衍生出來的新職業。張河村在改革開放前人窮房子破。2010年,該村統籌自建新型社區,271戶、762人受益。2018年天府農博園開建,村子開啟「共享超市」模式,200戶村民入股獲利。當年9月,張河村充分利用閒置集體建設用地,由當地政府和專業民宿運營方共同投資建設「共享農莊」,打造了25棟低碳創意民宿,運營了3年,平均入住率達85%以上。項目實行「保底+分紅」的利益鏈接機制,村集體每年保底收益31.5萬元。

近年來,張河村還陸續推出「不二餐吧」、「食物減法」、「最美廚娘」等村社產業運營項目,昔日「空心村」變成了一個熱門「打卡地」。短短4年時間,張河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幾乎為零增長到100萬元。

目前,成都新津「共享農莊」模式作為鄉村振興示範經驗在內地多個省市推廣。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成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