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以96歲高齡逝世,掀起一片悼念聲,作為近代最大的殖民帝國(Colonial empires),英國當局也充分利用這道帝國餘暉,借助極有可能是最後一位女王的國葬,為正走向衰弱的帝國爭取一點聚光燈。

看到此盛況,令我聯想到25年前另一位「女王」─英國時尚女王、查爾斯王妃戴安娜的葬禮,雖然沒有如手執權杖70載的英女王般隆重、盛大,卻最感動人心。

正值盛年,終於擺脫了王室婚姻枷鎖,準備展開另一段人生,卻在36歲之齡因一場車禍,與愛人共赴黃泉,豈不令人震撼!西方世界對這位「英倫玫瑰」一片哀慟。

今天英女王雖然算笑喪,畢竟統治了英國乃至英聯邦國家70年,雖然實權在首相或總理手上,她更多是扮演象徵性角色,但英國官民多年來為王室塑造的權威地位和包裝的親民形象深入人心,以致各地都有民眾對這位他們眼中的「老祖母」帶有一絲懷念,並在憶舊思緒中一廂情願地美化了「女王」。

無論東西方,普遍都祝逝者安息。很多恩怨情仇也往往隨當事人逝世而一筆勾銷。當然,對掌握權力或對公眾有巨大影響力的人,一段時間後,人們會為其一生「蓋棺論定」。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做過一項由民眾公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調查中,戴安娜排名第3,伊利沙伯一世排第7,而伊利沙伯二世僅排第24位,比排第16位的女首相戴卓爾夫人和排第18位的維珍尼亞女王低。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英國歷史上,雖然女性統治者──包括女王和女首相不算多,但以性別比例算,女統治者獲得的好評比男性高,以上述民眾票選結果看,在前25名中,政界男性除了居榜首的戰時首相邱吉爾外,還有十七世紀兩度出任首相的威靈頓公爵、第一代威爾斯親王歐文·格林杜爾(Owain Glyndwr)、十五世紀首任英格蘭共和國護國公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以及更早期因領導英人反抗丹麥人入侵著稱的阿爾弗雷德大帝。

但在女性方面,卻有3位女王、一位王妃和一位女首相躋身其中。此外,在2005年播出的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紀錄片《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中,由史學家和評論家們經分析後評分(以滿分為60分),伊利沙伯一世以最高的48分,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這是另一位「伊利沙伯」,被喻為開創了英國的「黃金時代」─後人也以此名為她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