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蔡若蓮表示,香港多所大學均已在大灣區內地城巿開展合作辦學,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發揮戰略支撐作用。香港職業訓練局也積極與內地的職業學院及機構交流合作,提升兩地職業教育和人才培訓的水平。同時,本港有超過1.8萬名港生到內地升學,反映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已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港多所院校灣區合作辦學

蔡若蓮介紹,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於珠海合辦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於今年9月正式開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也正積極推動合作辦學項目。

職訓局也積極與內地的職業學院及機構交流合作,包括於2008年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首次合辦高級文憑課程,並於2021年簽署新協議,按雙證書合作課程模式合辦高級文憑課程,又為區內酒店、護老等行業提供人才培訓。

國家特事特辦助港生開學

此外,「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自2012/13學年起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升學,推動人才交流。為協助港生在疫情下到內地院校開學,教育局在8月底推出內地高校港生入境內地便利措施。

蔡若蓮透露,有關的安排其實並不簡單,「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防疫政策、措施,涉及各個關口、入境、公安等部門的協調,亦包括了海、陸、空相關港口的政策措施,所以背後是有很多人共同努力。」

蔡若蓮再三提醒,內地的通關名額競爭激烈,很多比學生更迫切的巿民仍在等候中,「所以學生應該感恩,有這麼多人讓路和幫助。」若來年再出現類似情況,她預計新入學同學或面對較大困難,有需要會盡量協助,但期望高年級同學自行評估往返狀況,勿太依賴特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