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康介紹「字繪中國」團隊和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合作,將漢字與多元繪畫結合,展現香港風情的作品。
◆俞俏(左)、莫家詠(中)及劉小康講述展覽故事。
◆陳育強擔任展覽顧問。

香港藝術館二樓早前開放了關於書法藝術的展覽「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在眾多古今書法家作品中,觀眾得以觸達中國書法的美感與玄妙。近日,新展覽「字由人——漢字創意集」在藝術館五樓開幕。據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和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介紹,該展主題亦是圍繞「漢字」,與二樓展覽遙相呼應,但區別在於它是從呈現漢字在日常生活、商業及藝術創作上的應用,以及亞洲的當代漢字創意,令觀眾感受漢字及書法文化對當代藝術創作和我們生活的影響。覺得自己看不明傳統書法藝術?或許你可嘗試以這個側面視角來了解和欣賞一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香港的漢字 漢字的社會」、「民間的玩意 文人的創意」、「藝術中的漢字 漢字中的藝術」以及「回到生活 書法歸零」,從不同面向展示漢字之美。今次展覽由香港藝術館與本地設計師劉小康聯合策展,並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席教授陳育強擔任展覽顧問,展出了逾百組來自香港藝術館、私人藏家及機構收藏的展品。策展人劉小康多年來着迷於漢字線條、結構的美感,亦認為漢字的使用背後藏着深厚的民間智慧。

漢字除了功能性還有藝術美

劉小康雖然從事設計行業,他談及自己對於漢字多年來充滿情意結,源於中學時代曾看過一張將文字放大的海報:「所有的筆畫、線條盡在眼前,那種布局、結構和力度的美感給了我很大衝擊——原來漢字是這樣美的。」在多年從業生涯中,他也試過與本港多位書法家合作,力求將漢字美感帶入現代設計中。

雖然日常生活中漢字無處不在,我們也如此依賴漢字的表意功能,但它除功能性外的藝術之美,往往被大家忽視。劉小康笑言:「可能如果你不認識漢字,反而更能感受到它線條中的美感。」他講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雖然電腦字普及,但其實好看的電腦字體不多,要生成新的字體字庫,還是離不開要回歸傳統書法。不過他也認為,傳統書法的美學觀始終沒有停止影響現在的字體設計師。「傳統書法藝術正在『回歸』,而且『回歸』得很快。」劉小康希望,今次的展覽可以令年輕一代香港人看見我們最為熟悉的漢字背後蘊藏的美。

不止文人書法 民間亦有智慧

街道、唐樓、招牌、霓虹燈,構成了香港特有的充滿漢字的空間景觀。「這是很獨特的現象,在世界其他地方都見不到。」劉小康也談起自己年少時對水果檔、蔬菜檔店主手寫字的觀察,印象尤深:「那種字體沒有名字,通常筆畫『肥碩』,吸人眼球,我感到那字體背後凝結着深厚的民間智慧。」書法中的民間智慧,亦是劉小康將展覽命名為「字由人」的原因,意指「字的創意是來自人」:「倉頡造字是一種說法,但許多研究都表示漢字的出現和使用其實結合了很多人的創意,這裏的『人』,不僅包括文人、藝術家,還有很多普通人。」

在今次展覽中,除了展出文人手書,亦有不少展現民間智慧的作品,在這之中也可以看到香港漢字運用和字體發展的獨特脈絡:有英華書院創造的、被譽為19世紀最完整的中文鉛活字「香港體」,有香港人最為熟悉、至今街道仍俯拾皆是的李漢港楷、北魏體、九龍楷書體,或是源自19世紀來華傳教士研發的中文鉛活字「香港字」……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本地街頭書法家卓少衡及黎一鳴的卡片手稿,這兩位活躍於1960至1980年代的書法家,曾在大埔道及基隆街經營書法檔,為有需要的客人代書寫和設計卡片,直至後來電腦印刷技術普及,手寫卡片行業隨之式微。今次展覽展出了不少兩位書法家的卡片作品,字體娟秀、設計整潔得體,而又因要根據客人的不同需求,每一張都富有變化,體現了兩位民間書法家的經驗與功力,值得細賞。

展覽:「字由人——漢字創意集」

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11月26日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