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今舉行人才政策倡議暨《2022年施政報告》建議書發布會。(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下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今日(20日)舉行人才政策倡議暨《2022年施政報告》建議書發布會,冀新一屆政府凝心齊力引才聚才,多策並舉用才留才。

據入境處數據顯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自推出以來,至2020年底,共有230831人獲批。惟居港滿七年並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者僅有24000人,佔比約10%。協會早前調研發現,77.5%受訪者認為「行業支援措施少,優惠政策不足」是人才留港最大障礙。此外,「疫情導致通關問題」佔比77%,亦有人反映面臨職業困難、福利配套不全面等。該協會理事、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關煒曦表示,除物質保障之外,還需要為人才提供精神關懷和良好發展前景。

協會監事長、常務理事阮健銘表示,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具有獨特優勢。特區政府若能採取適時有效的人才政策,定能在吸引人才方面獨樹一幟,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現時香港人才發展不僅面臨疫情和經濟形勢挑戰,亦面臨人才政策、產業結構、發展空間、服務保障等深層次問題,對本港吸引、匯聚、利用、留住人才提出新挑戰。

劉國熙建議推出高端人才回港資助先導計劃。(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攝)

協會理事、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劉國熙指,國際形勢千變萬化,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特區政府要有所作為,積極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進行對接。因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建議推出高端人才回港資助先導計劃。吸引具有香港永居身份、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傑出人才回港就業定居。政府亦應審視現有優專才計劃並適時改良,繼續擴大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諮詢委員會規模,增加委員會人數等。

明偉傑指出,政府在人才認證和支援方面欠專業與系統支撐,對本地人才缺乏統籌,均不利於外來人才發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攝)

協會理事、國際人才委員會會長明偉傑稱,政府現時在人才認證和支援方面欠缺專業及系統支撐,對本地人才缺乏統籌,均不利於外來人才發展。建議設立類似人才發展局的專責部門或委任人才發展專員,全面統籌支援各類人才,加強對本地及外來人才的培養及完善簡化相關政策。至於人才認證、人才簽證、資質互認等,建議委託社會機構或團體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務平台,定期向政府提交各行各業人才的需求報告,並向社會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指數,打造「人才庫」向所需專業領域推薦人才。推動內地同海外參觀訪問,開展人才交流,幫助人才來港生活。除吸引外來人才,亦需回流香港人才。建議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非牟利性香港國際人才發展基金,由政府同企業一齊出資,用政策性引導通過項目與資金吸引人才。此外,對於發揮大灣區優勢、匯聚國際人才,明偉傑博士建議,灣區市場巨大,香港應該把握好機會,積極發揮灣區整體優勢,匯聚國際人才。建議香港同灣區其他城市設立人才協同發展機制。

劉樹軍表示,用好來港人才,現身說法「講好香港故事」。(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攝)

協會副主席、常務理事劉樹軍表示,人才引得來、聚得起,更要用得好。用才方面,希望政府多策並舉,促進人才向上流動和發展。按德才兼備的標準選賢任能,廣泛吸納愛國愛港立場堅定、管治能力突出、熱心服務公眾的優秀人才進入政府。設立「人才發展基金」,加上政府評選嘉獎各行業年度傑出人才。投放資源加深人才對不同行業發展的認識,政府可增撥資源發展包括創科等多元化產業,推出人才內地參訪交流團,提供到粵港澳大灣區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的機會。他稱,要用好香港高校資源,打造人才「產、學、研」閉環,及用好新來港人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包括先行先試,推動建立人才專業資格互認制度。運用法律手段提供人才資格的臨時授權和認證,對接單項人才認可、推動雙向互認。用好來港人才,現身說法「講好香港故事」,提升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

該協會表示,給予外來人才「市民待遇」,增強人才歸屬感,有助於留住來港讀書的海內外優秀學子。應盡早落實統管,促進人才流動。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 報道)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