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培僑中學學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在細讀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烈牆上的烈士名字。
1 / 6
香港培僑中學學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在細讀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烈牆上的烈士名字。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曲木之懿在烈士墓碑前深鞠躬。
2 / 6
曲木之懿在烈士墓碑前深鞠躬。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在烈士墓前佇足。
3 / 6
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在烈士墓前佇足。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曲木之懿和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
4 / 6
曲木之懿和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列隊為烈士敬獻鮮花。
5 / 6
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列隊為烈士敬獻鮮花。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姜霏梵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
6 / 6
姜霏梵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香港文匯網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9月17日上午,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在參加完安葬儀式後,香港學生代表16歲的香港培僑中學高一生曲木之懿和培僑校友代表姜霏梵自發前往烈士陵園中的烈士墓碑前,代表港生祭拜烈士並敬獻鮮花。他們默默在烈士墓前佇足、鞠躬,緩緩走向烈士墓碑敬獻代表哀思的黃色菊花。「看着一個個烈士的墓碑,我們想到他們曾經也是像我們一樣年輕,當年背負着歷史使命奔赴前線為國作戰,這種精神和意志是我們的精神指引,一定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