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田巴富街一棵12米高大樹昨日倒塌,壓毀包括一輛校巴在內的四架車,幸好校巴上沒有學童,只是校巴司機手部擦傷。據統計,由2008年至今,本港發生最少8起塌樹意外導致5人死亡,而現行政府對樹木的管理多次被批評為政出多門。要減少塌樹意外,治標之策是加派人手巡查樹木,及時主動發現樹木危險、防患於未然;治本之道在於政府展現施政新風,理順部門權責,完善樹木管理,從根本上消除樹木隱患。

今次倒塌的大樹是一棵位於馬路旁邊的鳳凰木,樹幹底部腐爛,支撐不起樹身而倒塌。事發的巴富街兩旁最少有16棵大樹,絕大部分是鳳凰木,其他是否有類似的風險有待排查。但該路段有四間學校,學生、家長頻繁出入,今次沒有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實屬好彩。

本港市區有不少大樹,部分已是受保護古樹。但樹木越長越大,如果沒有合適的修剪和支撐,會對行人造成不小的危險。以今次倒塌的鳳凰木而言,專家指該樹種一般需要橫向生長更多的根來支撐樹身,並不適合做行道樹,因為路旁植樹位面積太細,加上有馬路阻擋,並無足夠位置供其生長。

專家分析過去幾年發生的塌樹意外,都批評是過往樹木設計者考慮不周,沒有考慮到二三十年後樹木生長的情況,隨性種樹。為此,發展局在2018年12月推出《街道種樹指南》,建議80種適合於街道種植的樹種。政府將來再種植新樹或者在新的發展區植樹,就必須充分考慮樹種的特點和生長條件,嚴格選擇合適的樹種,避免重蹈覆轍。

但棘手的現實問題是,市區已經種下幾十年的大樹,總不能貿然將其移走或者砍伐。要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唯有多派人手經常巡查樹木的情況,如果發現樹幹有腐爛或樹枝有斷裂的危險,就及時採取措施加固支撐或砍伐部分枝幹。要有效減少塌樹發生的機會,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樹木名冊,搞清楚哪些樹木潛藏風險高,哪些街道屬於高危地段等等,從而對不同風險的樹木採取不同的巡查頻率,高風險的樹就要加密巡查,每次巡查都要把工作做得更細。二是要加強人員培訓,確保負責部門的同事有能力準確識別風險和制定合適的處理方式。

要從根本上改善樹木管理,就必須檢討政府各部門在樹木管理上的權責。政府雖於2010年3月設立樹木辦,但被指為有責無權,編制規模小,只有十多個負責協調樹木管理的職位。而實際操作上,在政府土地上的樹木由不同部門採取「綜合管理方式」,各自根據其設施及土地範圍負責管理。據立法會2019年的研究報告,目前9個主要樹木管理部門負責約170萬棵樹,涉及房屋署、康文署、路政署、消防處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負責不同的地段。而在法例上,現時的《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和《郊野公園條例》等近十條法例都涉及到樹木管理,但一直沒有制定專門的《樹木法》,從而造成一旦發生意外難以追究責任和改善管理。

樹木管理問題存在多年,社會一直要求政府考慮設立一個專責部門負責管理全港樹木,制定一套完善的樹木管理制度,包括建立框架及完善資源分配,既要保障公眾安全,也要完善綠化規劃、人才培訓,加強社區教育工作等。短期而言,政府可強化樹木辦的角色,改善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避免意外重演;長遠則應該全面檢討樹木管理相關的政府架構和法例。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