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提到時裝之都,我就想到產業媒體。西方時尚產業之所以發達,除了配合其經濟發展而消費者隊伍壯大外,跟時尚產業媒體的推動有關。

留意時裝新聞的人都知道,美國有一份歷史悠久的《女裝日報》(Women's Wear Daily,簡稱WWD),由Edmund Fairchild於1910年創辦於紐約,乃針對主要報道男裝信息的《Daily News Record,簡稱DNR》而誕生。百多年來,雖然其間跟不少著名時裝設計師發生爭執,卻不失為最受時裝業界重視的日報(其實也為全球唯一一份民營女裝日報),被喻為「時裝聖經」。

該報創辦早年派記者到巴黎採訪高級訂製時裝騷時,遭到冷遇,往往被安排坐在最後一排。但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隨着法國名師開始進軍美國市場,這份刊物也慢慢為人熟悉;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曾任該報歐洲特派員的創辦人之孫John B. Fairchild出任主編兼出版人後,大力改革,加強對設計師及其顧客的人性化報道,並推動名人崇拜之風,令該報知名度大升,業務蒸蒸日上。至1972年,更將每周隨報附送的雜誌獨立出版為版式超大的《W》月刊,令這一報一刊成為歐美時裝業內人士必不可少的刊物。

如果說日報以及時而精準的行業信息量著稱,那麼,月刊則以深度的內容和精美的圖片成為收藏對象。隨着業務穩定增長,集團再細分出針對不同讀者的專業刊物,成為時尚出版龍頭,並推動着整個產業的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幾經轉手,Fairchild及其旗艦刊物《WWD》早已脫離創辦者家族之手,但它作為西方時尚產業的主要推手的貢獻卻為其在時裝史留下重要位置。

當然,關注和推動時尚產業發展的媒體還有很多雜誌和報章時尚版,包括一些廣為人知的時尚雜誌如《Vogue》、《Elle》、《Harper's BAZAAR》等。這些媒體報道行業動態、潮流趨勢,專訪設計師或名人等,而這些設計師品牌或時尚集團也以廣告形式資助之,互為壯大。

時尚產業發展如是,文化產業又何嘗不能為之?以人口比例來計,香港的媒體相當發達,即使互聯網衝擊,加上近年疫情打擊致各行各業都萎縮的情況下,今日香港仍有約13份日報,反映香港人對媒體的重視。然而,當中的文化版面佔多少?雖然也有一些專注報道文化動態的刊物或網站,但都規模很小,讀者有限,形成不了影響力。這是香港要發展成「文化之都」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