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九歌)由新界青年聯會及青研香港主辦,香港政協青年聯會、香港新來港人士服務基金、香港深圳社團總會青年委員會合辦的「新青年·新香港」青年藍圖齊規劃系列活動,於今早(12日)舉行,邀請各界人士共同探討青年在置業方面面對的實際困難,尋求解決方案。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在會上分享自己的置業經歷。他大學畢業進入港鐵公司時,每月人工15000元至20000元,作為「港漂」在香港與人合租,租金從9000元漲至11000元,居住環境不太理想之餘,想儲錢更加無望。進入人生新階段,他與家人租住月租金3萬元的房子,要買則需要2000萬元,幾乎是不可能。本港公營房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曾是世界各地的模範,到90年代時政策「迷失」,房屋既可作居住用途,亦可作為商品買賣。他認為新一屆政府有必要向市民講明不同房屋需求的定位,才能出台明確政策。另外,現時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北部都會區」將成為未來本港公營房屋的主要供應源頭,現時社會共識是希望住得更大,強調提升公營房屋規劃和標準,是其中一個緊急議題

「新青年·新香港」青年藍圖齊規劃系列活動,於今早(12日)舉行。圖為會議現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攝)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主席、宏安地產行政總裁鄧灝康表示,本港「劏房戶」逾10萬人,改善房屋問題是「四業」中最重要的一環。按照現有房策下的住房階梯,分為公屋、綠置居、居屋/港人首置盤和私樓,無助青年「上樓」,建議建立青年住房階梯,在租住及儲蓄階段,通過興建青年短期(主題)租住設施,解決畢業後短期住房需求;在置業階段,鄧灝康建議參考「按保」形式,由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漸進式按揭」,減輕青年首10年供款壓力。

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觀塘區議會主席柯創盛提到,住屋需求依舊緊張,全港有1111平方公里土地,但實際可以用以興建房屋的土地面積僅有270平方公里,阻滯在於大量棕地和郊野公園邊陲用地未開發,及開發土地的流程繁瑣。他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實行「新居屋計劃」,通過政府優惠措施助青年儲夠首期;第二,開放更多土地資源;第三,將青年宿舍提速、提效,有助青年過渡;第四,分割市場。

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青年住屋在租住房屋方面都有需求。根據房委會資料顯示,近年新登記非長者家庭申請者,30歲以下人士佔比53%,30歲以上佔比47%,而單身青年申請公屋時需要累計至450分才能夠獲批,因此越來越多人盡早申請,形容是「惡性循環」。他續指,每年房委會僅有2200個單位是分配給單身青年,建議設立租住房屋階梯,提供更多乙類屋邨,並提高入息上限。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