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在白俄羅斯修好水泥路後,當地政府隆重舉行慶祝援建道路開通的儀式。 受訪者供圖
◆當地村民慶祝援建道路開通。受訪者供圖
◆當地官員與市民歡迎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受訪者供圖
◆陳亨利與家族企業在菲律賓與專門協助街童的Tuloy Foundation合作,開展了多項長期計劃,鼓勵街童參與免費足球課程。 受訪者供圖
◆陳祖恒表示,服裝可表達歷史、故宮橫樑的設計,甚至展現香港的高科技水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嚴剛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會是香港未來的機遇所在。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陳亨利認為,沒有任何幫助比提供教育更好。香港文匯報 記者 攝

共建「一帶一路」 港企在外更需同理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7月1日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央將長期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全力支持香港對接國家發展規劃和戰略,全力支持香港與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今年8月31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香港第七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對香港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四點希望」。

不少香港企業、在港中資企業多年來一直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設。多年來,他們靠實幹講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同時,他們以細膩的心思,贏得當地政府以及人民的好評,同時積累了要成功在當地發展的豐富經驗,運用巧思希望將故事講得更入耳、更入心。香港文匯報專訪多名政商界代表,而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攞個心出來」。他們希望不僅要在商業、經濟上與當地互動共贏,更要能敏銳捕捉當地需求,體恤當地民情,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展示好國家的形象,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當地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誼。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柴婧

陳祖恒:

時裝是說好故事的載體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講好香港故事不能靠硬銷,需要的是巧思。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陳祖恒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說,「時裝是說好香港故事的載體。」他說,通過衣着,可以展示中國歷史、故宮設計等中國文化故事,也可利用高科技設計,製成可供運動員穿着的服裝,展現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特點。他認為,過往這些行動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未來希望政府和其他機構能對具備有關元素的產品加強推廣、支持,攜手講好香港故事。

可展現香港高水平設計

好的服裝設計會說話。陳祖恒指出,服裝可以表達到包括歷史、故宮橫樑的設計,甚至有些運動衣服可展現香港的高科技水平的設計。他認為,服裝的載體可以透過許多途徑宣傳出去,例如要出國的運動員可以穿帶中式元素的外套,舉行帶中式元素的設計比賽,並牽線推動勝出者到外國時裝展參展,或者在電視電影中讓主播和演員穿着具備這些特色的服裝,相信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製作服裝的過程亦是講好香港故事的過程。早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紡織及製衣業便到東南亞國家營商和設廠,與東南亞多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陳祖恒表示,業界有責任在與各國商會溝通時,主動向他們說好香港故事,而業界在柬埔寨、緬甸、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各國營商和設廠時更可以身作則,讓各國看到現時香港企業的良好面貌。

做好自己也是講好香港故事

他分享了自己在東南亞開廠的經驗,表示他們每到達新的地方,必定會先了解當地的文化、習慣、日常所需、優勢,然後才制訂管理模式。他們還會創造「雙贏」局面,協助當地居民學習更多技能、提升工資,從而改善生活水平,因此企業在當地很受歡迎。

陳祖恒說,他們也很重視對工廠進行嚴格管理,包括做好職安健、確保貨物合理安防等,保障好每一名工人的安全。同時,還會適當為當地居民做好社會服務,包括協助兒童接種疫苗、解決婦女健康問題、在開學前向學童贈送禮物包等,還會在疫情最為嚴重時購買糧食贈與工人,讓工人們感受到關懷和溫暖,「做好這些後,外國工人便能看到現時香港企業的專業性和全新面貌,親身體驗到活生生的香港故事。」

當然,講好香港故事並非易事,陳祖恒希望特區政府未來加強統籌,對講故事的範疇有所規劃設計,再由政府官員分別進行協調,相信能更集百家所長,讓香港各界共同講好香港故事。

嚴剛:一條水泥路 推動民心相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曾經,立法會議員嚴剛是香港故事的「讀者」。在他讀到的故事中,香港是一座「勵志的城市」,是許多赤手空拳來港打拚的創業傳奇,是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這則故事吸引他成為建設香港的一員,如今,嚴剛成為香港故事的「講述者」。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說,在這則故事中,香港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要有頂層設計,要有在港中企與香港其他大中小企一起「走出去」的雄心,也要拿出能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個村莊的村民需要一條水泥小路的用心。

「香港一直是一個很勵志的城市,我們有很多商界領袖、社團領袖早年都是在內地成長,隻身到香江,香江的成功、傳奇激勵了很多人在香港創業。」被香港故事吸引來港,至今在港奮鬥25年的嚴剛憶述,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有福建同鄉在香港工作,「只是一般的打工人,但是春節回家的感覺確實反映出很多很大的內地和香港的差距,大家要走向省外,香港是他們首選的目標。」現在,香港和內地一線城市的差距已經愈來愈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被超越,但他對香港未來依然有信心。

他強調,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就要繼續發揮好東方明珠的影響力,講好「一國兩制」的故事,特區政府更要從「小政府,大市場」的思維逐漸轉變成「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積極做好頂層設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改變過去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發揮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作用。

中資企業可發揮引領作用

嚴剛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會是香港未來的機遇所在,講好香港故事,讓這些國家更了解香港就成為重中之重,「我覺得我們在『一帶一路』已經有布局的中資企業,將來要發揮好引領作用,讓香港的大企業,甚至中小型企業在海外有新的增長點。我們要向這些企業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他們如果成功了,也同樣是講好了香港故事。」

要講好香港故事,不僅要講好經濟發展的故事,還要做好民心相通。曾長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白俄羅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嚴剛特別談到一段難忘的經歷。

他說,招商局除了在白俄羅斯開發「中白工業園」外,還會在當地做一些社會民生工作,「比如曾替他們在工業園旁邊的村子修了一條小公路,雖然投的錢不多,但那條水泥路修好後,村民都洋溢着幸福的感覺,全村人出來慶祝,把那條路命名為『中白友誼路』。」

「我們做了一件小事,但卻成了推動民心相通的路,我們也沒有想到他們有那麼大的感激之情,所以,做事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從些小細微的事情入手,效果可能是你意想不到。」嚴剛感嘆道。

嚴剛說,每當白俄羅斯遇到天災、疫情,招商局都會向當地捐款,並提供所需醫療物資,到後來內地爆發疫情,白俄羅斯也派飛機支援內地,提供醫療物資,「他們從內心覺得大家是真正的夥伴,這就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非常好的互動。」

嚴剛強調,未來五年是香港由治及興最關鍵的時期,商界將擔當重要角色,「各界共同講好香港故事,而商界需要去實踐,不能宣傳做得好,實際做得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譜寫成功的香港故事。」

陳亨利:

為當地孩子提供教育

香港文匯報訊 「我們曾經結交損友,被教唆做壞事,可說是已半隻腳踏進監牢。幸好,我們參加了Kanoa FC,並愛上足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少年Kirt Andon和Andruw Omelau如是說。他們曾受惠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亨利與家族在當地開展的慈善事業,通過免費足球課程,完成了從街童到球員的身份轉變。陳亨利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說:「沒有任何幫助比提供教育更好,這不但能夠從根本上幫助當地孩子,還能說好中國故事。」

夥菲國組織培育「國腳」

陳亨利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香港紡織及製衣業便已開始到東南亞設廠,為當地打下製衣業的基礎。多年來,他們針對當地人民所需提供了慈善支援,令他們與當地政府建立起良好的人脈關係,也和當地市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講故事,最重要講得入心。陳亨利認為訣竅是要「攞個心出來做」,「有些事情我們能夠做到,就會幫助他們。」他與其家族企業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菲律賓與專門協助街童的組織合作,鼓勵街童參與免費足球課程,更為他們提供職業導向服務,「當地足球學校中有兩三個『國腳』就是這個項目培訓出來的。」有不少曾經的街童通過這些項目,人生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

陳亨利表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僑子女學習中文亦是講好香港故事的重要途徑。他們在關島、馬來西亞等地推廣中文教育,發現近10年愈來愈多當地人對學習中文有興趣,他相信這將有助於令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更加融洽。

災害時展現人文關懷

每逢當地遇到災害,陳亨利的企業還會竭盡所能伸出援手,這也是雙方建立信任的重要來源。陳亨利憶述,菲律賓曾發生火山爆發,當地停電,而唯一的發電機就在陳亨利的工廠裏,「當地政府要借發電機,當地水井都需要電,無發電機連水都無法供應,(我)就(將發電機)借給了當地政府。我只是損失生產,至今他們依然向我們表示非常感激。雖然沒有了一個星期的生產,但值得。」

疫情期間,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廠,都會為當地人提供防疫物資、中藥,「其實當時找口罩真的很困難,最初都在東南亞購買,後來東南亞都買到無口罩,要到其他國家購買再運過去。」陳亨利表示,儘管過程艱難,但只要大家在有災難的時候可以幫助到他們,「就好好。」

多年來與當地人的相處,不僅體現在商業層面,更體現了人文關懷。陳亨利表示,如果在當地深耕的商界、在當地有人脈的華僑可以一同去講香港故事,「相信會事半功倍。」他並建議特區政府發掘更多香港企業在東南亞的好人好事,藉此讓更多人更加認識香港、了解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