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做好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服務校園讀者,培養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國情懷,一直都是香港文匯報的職責和使命。香港文匯報今日(9日)迎來創刊74周年報慶,特別在8日下午報慶前夕舉辦「文以載道 匯則興邦——文匯校園讀者視頻分享會」,邀請逾200名中小學校長、老師、學生及教育界人士參加,圍繞當前香港迎來發展新時期,文匯報如何與學校教育緊密配合,在培育青少年家國情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的主題表達意見。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副總編輯王凱波及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何子成亦出席了是次分享會。

16位校長及師生代表,分別在會上透過視頻就學校國民教育工作,對國情學習的體會,以及個人從文匯報所獲感悟作出分享。他們亦提出多項寶貴建言,希望文匯報進一步優化欄目及活動平台,幫助啟發香港青年對國家歷史與文化的興趣,推動加強兩地學生連繫,與學校師生攜手說好香港教育的故事,一同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愛國者努力。

學生分享

將軍澳香島中學中六生李羚瑋:

文匯報常與我們的中學生涯相伴,每周總有幾天會在班上跟同學一起閱讀。我在閱讀文匯報時,從中獲得滿滿當當的我國要聞和國際新聞,讓我了解到祖國的繁榮及高速發展,也讓我的常識見聞小倉庫逐漸變得廣博。

李羚瑋表示,文匯報常與學生的中學生涯相伴。(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例如文匯報的「中國脈搏」欄目,讓我認識更多中國歷史和現代發展,了解到更多在書本上沒有的中國文化知識。我也喜歡副刊,當中收錄多篇筆者的投稿,內容不長,但篇篇卻是好文章,多看有助提升我的語文能力。

希望文匯報未來考慮加入有關中國神話或民間傳說故事的欄目,燃起更多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亦可考慮加入更多青少年感興致的內容、標題和插圖,吸引他們對報紙的興趣。

裘錦秋中學(屯門)中四生何樂:

作為學生,我認為加深對祖國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議題最引起我的注意,這是近年的焦點所在,學校的生涯規劃課上也提到。

香港近年與內地在辦學、學生交流與科研合作上愈見緊密,例如特區政府支持香港的大專院校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辦學,為兩地學生開拓更多協同創新的機遇,也為有志到內地升學的莘莘學子提供更多優質教育的機會。作為香港的未來棟樑,我們更要了解我們的國家,積極裝備自己,才能好好把握未來的機遇,貢獻社會。

何樂(左)及陳子青(右)分享感悟。(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裘錦秋中學(屯門)中四生陳子青:

香港學生需要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因為這是青少年對祖國產生認知和歸屬感的重要基礎。我認為香港新一代身處在一個淡忘歷史的時代,但事實上中史是一本學生必讀的民族「教科書」,它直接增加我們對國家的認識,也可從中認識祖國從古到今的發展趨勢。作為學生,我對各類中史講座與參觀活動等都很有興趣,例如我校多次組織前往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史的認知,令我受益匪淺。只有勿忘國史,方可竿頭日進,希望可見將來香港能再加強中史教育。

源琛妍表示,文匯報啟發學生正確的愛國觀念。

麗澤中學中五生源琛妍:

文匯報在香港發展,與學校互相配合,做好提升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及培育他們家國情懷的工作,讓學生更正確和深入地認識國家歷史和中華文化,為社會作出貢獻。文匯報讓我們對正確的愛國觀念有所啟發,讓我們知道應該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得以培養我們今後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對祖國奉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成為祖國的驕傲!

鍾小天表示,文匯報是啟發青少年認識國家的優秀讀物。(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麗澤中學中五生鍾小天:

文匯報多年以來以愛國愛港為宗旨,透過無數的專題和報道引導廣大讀者加深對祖國的認識,更是啟發青少年認識國家的優秀讀物。文匯報注重引導兩地青少年建立長期聯絡關係,也能加深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了解。因此,我認為可在報紙上增添書信專欄,邀請學生定期投稿,與內地青少年交流關於各地文化與地區建設成就方面;另外也可作為橋樑來連接兩地同學,舉辦網上視像交流,定期進行分享會。

漢鼎書院六年級生夏芷萱:

我特別喜歡學校的中國文化活動,例如在中國文化之夜,我們表演中國鼓、民族樂器和欣賞川劇變臉,一起領略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經典誦讀課上,我們跟着老師一起誦讀唐詩宋詞,在詩歌的陪伴下幸福成長;到了中秋佳節,我們穿上漢服猜燈謎和聆聽嫦娥奔月的民間故事;我們學校還有歷史課,讓我們學習到古代的人文趣事。香港文匯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以後我會充分利用這個資源來學習中國文化。

夏芷萱(右二)及陳奕擇(左二)分享。(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漢鼎書院五年級生陳奕擇:

去年國慶日期間,我家附近的香港仔避風塘海面上一片紅色,五星紅旗隨風飄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艘住家艇上掛了一面鮮紅的布料,上面寫着「香港明天會更好」。看到這橫幅時,我的眼睛潤濕了,就像說出了我的心聲一樣,我打心底裏希望香港的明天會更加穩定、更加繁榮昌盛!從爸爸媽媽的口中得知,香港文匯報是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其權威性得到各界肯定,我們青少年也希望時常能得到這種精神滋養。

陳柏綸表示,媒體可協助學校建立與內地學校的友好關係。(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學生陳柏綸:

要讓香港青年開闊眼界,真正認識國家,不能只是空泛喊愛國口號,社會及媒體可更有系統提供對國家國情的深度報道和分析,客觀全面地體現國家面貌。另媒體可協助學校建立與內地學校的友好關係,讓香港青少年有機會結識內地朋友,互相學習。

在維護國家安全及主權的基礎上,對於香港青少年獨特的見解客觀看待,不應苛責,容許批判性思維和價值觀多元化,更可鼓勵他們對社會提出建設性建議。並與學校合作舉辦交流團,帶領港生親身到內地參觀,訪問及學習,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校長老師分享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

文匯報一向愛國愛港,縱使香港多年來經歷幾許風雨,文匯報始終與祖國同心,與香港同行。今次活動聚焦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以培養年輕人家國情懷,非常有意義。我曾為文匯報撰寫專欄,點評香港教育政策得失,如教育語言、學生人口下降、縮班殺校以至國民教育等一系列議題,為香港教育走向表達教聯會立場。

黃均瑜表示,文匯報始終與祖國同心,與香港同行。(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在香港國安法實施、「愛國者治港」落實後,香港社會回復平靜,社會輿論環境亦大大改善,大家可更理直氣壯講愛國教育,是一個難得機會。若要爭取人心回歸,切入點以很多,包括國家地理風光、歷史文化,但終點是要將年輕人帶向認同國家,需要教育界、傳媒界扮演重要角色,說好中國故事,這樣才可望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愛國者。

漢鼎書院創校校監徐莉:

香港國安法實施、完善選舉制度後,法治上的「一國兩制」底線已清晰,但文化上的「一國兩制」實踐還是新挑戰。因此學校教育教學必須擔負起使命,努力培育青少年家國情懷。

徐莉表示,學校教育教學必須擔負起使命,努力培育青少年家國情懷。(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漢鼎書院的取名,寓意中國文化為根。學生未來的使命,是要傳承中國優秀文化,成為未來和平美好世界的建設者,所以學校的定位,是開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國際課程,希望讓內地家庭子女、跨境學童在香港接受融匯中西的高質量教育,將來學生無論前往內地或赴海外繼續學習,均能順利銜接。

保良局陳南昌夫人小學校長黃志揚:

教育局在學界的國安及國情教育上推動都有一定力度,現時教師就學生需要在各科課題上加上適當的國安教育仍可應付,但在國安法教育上就難以教授及解讀。一方面教師在法律方面的認知是不及法律學者,二是由法律學者演說,甚至有事例可列舉,更會清晰及實在。

黃志揚表示,教育局在學界的國安及國情教育上推動都有一定力度。(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因此希望文匯報在這方面可作學界支援,包括尋求法律學者支持及報道事例,或輯錄影片以短片形式為學界提供有力資訊,相信可彌補學界這方面不足,令國安教育更加到位。

裘錦秋中學(屯門)校長陳月平:

國情知識和國民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國情資訊與學科知識的融合,學生能於學習科本知識的同時,也能全方位且富有趣味地認識華夏文化、祖國歷史、國家地理及國家安全等知識。

陳月平表示,可透過比賽及活動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現時教育局和坊間機構也有豐富資源,如「國民教育一站通」和公民教育資源中心,坊間團體也舉辦不少基本法、憲法和國情知識相關的比賽。學校可鼓勵學生走出課室,積極參與,透過比賽及活動加深對祖國的認識。

梁冠芬表示,文匯報可建構全方位平台,分享香港教育的好人好事。(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

我認為文匯報可建構全方位平台,分享香港教育的好人好事。例如設立教育專頁,報道學校如何透過國情知識、國民教育、正向思維等方面的教育,提升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故事;開設校長教師專欄廣邀投稿,就國情知識、國民教育、正向思維等方面分享校本經驗;推動校園記者培訓計劃,教授正確的傳媒訓練,既讓年青人學會尋找真相、辨別是非,更鼓勵學以致用,報道校內國情知識、國民教育、正向思維等教育的亮點;以及舉辦全港學生演講大賽,展示不同學生的優秀面,說好香港教育故事。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老師李文豪:

我校進行一系列的國情獎勵計劃,例如3分鐘看中國問答比賽,每月播放與中國國情、發展及成就方面的影片,並以問答比賽形式增加學生對國情認識;又舉辦中華文化周,讓學生認識中國國粹的多元化及軟實力,並於不同紀念日分享國家歷史及發展。

李文豪表示,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進行一系列的國情獎勵計劃。(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課程方面,我校致力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例如地理科及科學科在水耕種植的學習活動,既探究中國科技耕作及糧食安全的議題,也了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蹟,從而思考糧食安全及人民提升糧食產量的貢獻。

曾定金表示,特別欣賞文匯報的教育版。(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路德會西站英才中學老師曾定金:

我特別欣賞文匯報的教育版,讀者可從中學英語、知通識、養品德。我在「讀書人」這個欄目中看到一些好書推介,就會馬上分享給學生們;英文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我會把「趣學英文」的欄目推薦給他們。

我自己最愛看「品德學堂」這個欄目,常常請來不同大學的教授、學者,給大眾發表一系列的文化知識和經典智慧。特別推薦由鄧立光博士所寫的「古道今談」,以宋明理學的哲學思想,闡釋儒釋道三家的重要義理,內容鑒古而通今。我每期都會閱讀學習,收穫豐富。

關沛浚表示,文匯報堅持在事件上如實報道。(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大文 攝)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中學部德育組主任關沛浚:

即使是報道同一件事,不同傳媒因立場、採取的角度,如何去寫標題、使用字眼等不同因素,可以為讀者帶來截然不同的理解。這方面我很欣賞文匯報的持平、公正,尤其早些年香港發生暴亂的時期,相當多傳媒試圖淡化黑暴,將其稱作「社會事件」,而文匯報堅持在事件上如實報道。不論動機為何,當時香港確是發生了動亂、暴亂,我認為傳媒確實是有需要向學生、市民大眾如實反映社會狀況。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金文博、姬文風 報道)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