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龍安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到基層舉行諮詢意見會,着重解決民生問題和群眾的疑難問題,這是香港施政新作風,也是愛國者治港的必然結果。基層諮詢意見會將會多達三十多場,聽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階層所關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可使得施政工作更加貼地,更有針對性和更貼近民眾的需要。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作為李家超的助手,將來會聯絡各個政府部門,互相協調,分工合作,細緻地在各個街區落實。這是政務官隊伍的一個大改變,特區政府今後對政務官進行重新培訓,開辦學習班,要轉變他們的思想和作風,樹立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目標。如此一來,今後考勤考績的標準,也會跟着轉變。抱着舊作風,認為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少做少錯的政務官,今後將會逐步淘汰。對於基層人民所憂所盼,出實招、做實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並不能僅靠行政長官一個人,政務官和公務員也是重要的因素。政策決定落實之後,幹部幹得如何,就是關鍵的成敗因素。

民政局的結構,今後也需要建立一個密切連繫基層社團和街坊的工作組織,要把民間的積極分子吸收到了民政局的周圍,扮演政府助手的角色,要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比如政府將派發物資的時候,他們可以成為地區的樁腳,能辦成事。

公屋短缺、低收入的居民被迫居住劏房、青年人缺乏向上流動的階梯、香港產業基礎狹窄、創新科研成果難有渠道發展成為產業、協助人民幣走向世界、推廣「一帶一路」,都是香港需要盡快解決的事項。香港融入大灣區,知易行難。疫情將兩地隔斷,因為兩地防疫的標準並不相同,通關現在還難以實現。

李家超在競選期間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向,並承諾會提升管治能力,為首份施政報告做好諮詢工作。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施政報告,對提出內容都強調要重點落實,但落實的效果並不明顯。顯然背後絆腳石、掣肘的因素有很多很多,這裏面牽涉到許多既得利益集團,也有辦事程序拖踏冗長的問題。一些體制的原因如果不大刀闊斧改革,可能什麼事情也要拖得十五、六年。一般基層群眾,只能說出他們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並不可能指出有什麼制度或規章成了辦事的障礙和瓶頸。所以,向基層諮詢,很難解決效率低的各個障礙。行政長官還要舉行解決體制缺陷的調查會,邀請懂得運作的官員和社會專業人士提供解決方法,集思廣益,對症下藥。

有關於既得利益者阻撓解決民生問題的辦法,則須通過立法手段,簡化程序,截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鏈以及制止既得利益者利用其他組織阻撓解決民生問題,才可以解決施政報告中惠民政策遲遲難以落地的難題。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