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薄如蟬翼的銅箔,一把帶圓珠頭的鋼鑿,在木槌的敲打下,銅箔片上出現了凹陷的珠點。不斷敲打下,以點成線、以線成面、勾勒出一幅金碧輝煌的畫面……
近日,在廣東佛山饒寶蓮金銅鑿剪紙藝術館(以下簡稱「藝術館」),饒寶蓮正在為當地博物館趕製一幅包含佛山15項非遺主題的銅鑿剪紙。
「銅鑿剪紙是廣東佛山獨有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廣東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饒寶蓮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佛山剪紙有銅鑿、純色、銅寫、銅襯等多種類型,被譽為剪紙界的「黑牡丹」。
在藝術館內,一幅巴掌大小的《熊貓》銅鑿剪紙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圖案主體是兩隻熊貓在打鬧,四周輔以竹葉及若干花朵作為點綴,表面的顏料已出現了些許脫落,在射燈照射下,仍可看到金屬反射出的光澤。
在饒寶蓮的記憶中,這幅銅鑿剪紙意義非凡。「十多年前,我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的年會,帶着自認為最優秀的佛山純色剪紙作品參會,結果並沒有引起關注,反而有一位專家告訴我,純色剪紙全國、全世界都有,然而銅鑿剪紙卻是佛山獨有的。」
「我當時就給師傅打了電話,要學習這門技藝。」銅鑿剪紙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使用的材料不是紙,而是佛山特產的銅箔,這種材料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停產,導致這門手藝逐漸沒落。
作為廣東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的首徒,饒寶蓮從師傅手中得到了這幅《熊貓》銅鑿剪紙,在師傅的帶領下,她走上了振興銅鑿剪紙技藝的曲折道路。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裏,饒寶蓮從尋找銅箔材料到創新銅鑿技藝進行了無數嘗試,其中有三個創新尤為成功。
饒寶蓮在全國各地尋找銅箔材料,香煙金屬紙、錫金紙等含有金屬的紙材,她都一一嘗試,最終找到了紫銅片代替佛山傳統的銅箔,但是紫銅片氧化的問題十分明顯。師傅陳永才告訴她,銅鑿剪紙的最大特色是金碧輝煌」,這給了饒寶蓮靈感。
「我決定採用鍍金的方式。」饒寶蓮介紹,表面鍍金的銅片,不但達到了師傅的要求,也不易氧化。饒寶蓮還大膽地嘗試了西藏唐卡繪畫的顏料對其上色。她表示,傳統銅鑿剪紙色彩單一,容易脫落,唐卡素有千年不褪色的說法,顏料多為天然石粉,顏色豐富。
除了材料上的創新,饒寶蓮還創新了「前後立體敲」的手法。饒寶蓮介紹,傳統銅鑿剪紙只在一個面上敲打,為了讓畫面更立體生動,她還在銅箔的背面二次敲打,剪紙畫面出現了凹凸效果,類似刺綉浮雕的感覺。
近期,饒寶蓮又嘗試了一種新的方法——在銅箔片上覆蓋一層薄薄透明的塑料進行敲打。「這樣避免了因為手部出汗影響鍍金表面的問題,也降低了因為用力過大,在敲打時破壞銅箔的風險。」
「一幅幾米長的作品,就有幾十萬個珠點敲擊在銅箔上。」饒寶蓮認為,銅鑿剪紙成本高、技術難度大、製作時間長,特別具有收藏價值。
在藝術館內,除了廣府文化題材的銅鑿剪紙,從梅州到佛山打拚多年的饒寶蓮,還創作了以世界客都梅州松口古鎮、圍屋為題材的作品,甚至還有不少異域風情主題的剪紙。
「新冠肺炎疫情前,我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受邀在國外展示佛山的剪紙文化,春節常常在國外過。」饒寶蓮表示,她已經去過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銅鑿剪紙文化,也吸收國外優秀的文化,豐富銅鑿剪紙的創作題材。
對於銅鑿剪紙的傳承,饒寶蓮說:「每三年收12名徒弟。」今年9月她迎來第三批徒弟。◆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