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鼎盛時期,清朝的陶瓷藝術家們在唐宋時期的刻花、剔花、印花等工藝基礎之上,受到木雕、玉雕等工藝的啟發,匠心獨運地創造出雕瓷。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指出:「雕瓷盛於乾隆,所雕之花尤為深入顯出,市人即名是為雕瓷,彼宋之雕法則用暗花刻畫等名以別之。」
與我們熟知的傳統雕刻藝術不同的是,陶瓷藝術家在完成雕刻造型之後,並不能直接得到完成的藝術品。由於不同的陶胚造型在乾燥、入窯燒造過程中,都有可能導致器物變形。若造型結構比例稍有偏差、重量分布不均,甚至會出現塌陷,因此無法保證成品能夠完美適配預定設計造型。
除了雕刻藝術之外,雕瓷更融合了中國繪畫。通過鏤雕,浮雕等雕刻技法而形成立體起伏的瓷器表面,對上釉繪製過程的精準度要求極高。重重工藝環節皆極具挑戰,可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因此清代御窯中流傳後世的雕瓷作品並不算多,但每次出現於眾人眼前,都能引起廣泛的注意。
2021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便有一隻「清乾隆御製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 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乾隆年製」款),匯聚軋道、雕瓷、鏤空、轉心等多種工藝於一身,以2.65億元人民幣成交。
筆者的收藏品中,亦有兩件採用雕瓷技藝的瓷器,分別為清康熙五彩雕瓷「松·竹·梅」大蓋罐及清康熙孔雀綠透雕竹紋筆筒,前者罐身上的紋飾極富立體感,果實動物都有躍然而出之感,而後者則採用了「透雕」(又稱「鏤空雕」)技藝,營造出前後交錯、枝葉繁茂的立體竹林。◆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