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絲絲縷縷的「鬃毛」、靈動的「眼睛」、栩栩如生的「睫毛」……一款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佛山「黎家獅」為原型的國潮酥皮麵點「醒獅酥」近日在網絡走紅。將經典廣東醒獅文化與淮揚中式酥點文化結合,這款點心的原創設計者、35歲的中式油酥點心師傅武楊笑稱自己這次「玩出了圈」:「這款點心廣為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喜歡,也正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武楊對傳統酥點情有獨鍾,更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設計製作出形色味兼備的新式國潮酥點,「現在,對我而言,酥點技藝已經不是最難突破的了,我更關注的是如何用設計承載文化內涵、引領創新。」

走進武楊位於遼寧瀋陽的工作室,中國結、毛筆、大紅燈籠等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酥點,以及天鵝酥等經典造型酥點整齊陳列。「這裏的每一款點心,都代表了所在年代的經典酥點技藝。」20多款造型各異的酥點,也展現了武楊一路走來從一名麵點學徒成長為師傅的20年歷程。

◆ 武楊在工作室製作醒獅酥。

靈感源自飛鴻舞獅

「最初產生設計醒獅酥的想法,是因為我很喜歡武俠電影,特別是黃飛鴻舞獅的那一段。」武楊說,自己是時刻帶着設計酥點的思維去尋找靈感的。「我並沒有着急下筆畫草圖,因為我知道舞獅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形象,我想要原汁原味地呈現。」於是,2021年開始,他搜尋查閱大量關於舞獅的資料,一遍遍觀看相關的紀錄片,最後鎖定了黎家醒獅的形象。「黃飛鴻當時舞獅用的就是黎家獅,而黎家獅也正是中國南方獅紮製技藝的代表,它的獅頭裝飾豐富、色彩祥瑞。」

深入研究了醒獅非遺工藝後,武楊才開始着手從酥點的技藝出發解構醒獅酥。首先是色彩的搭配,「我選擇了三款顏色作為主色,並配一款白色獅頭,黃色代表劉備,黑色是張飛獅、紅色是關羽獅、白色是趙雲獅。」而此時,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考驗在於,點心匠人要在腦海中將醒獅獅頭拆成一個個的小零件,再結合酥點技藝將這些小零件呈現出來,再融合在一起。」

「製作絨毛的酥皮厚度、捏製手法、刀功、炸製時的油溫和時間,甚至下刀的角度,都要經過嚴謹的設計和實驗。」由於曾有過多年麵塑和刀工的從業經歷,武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確定下了醒獅酥的製作流程。最終在2021年5月,這款栩栩如生的醒獅酥誕生了。

◆武楊與他研發製作的酥點作品。

創標準化工藝流程

用工程化的思維解構醒獅酥,武楊認為酥皮點心也可以用標準化的工藝流程去創造和傳播。「這個嘴邊絨毛用了加密排酥的手法,在一厘米寬的酥皮上面要切滿38刀,還要保持底部不能切斷,讓毛絨感更強,還有這個毛茸茸眼毛的立體效果,要在處理酥皮時用斜刀。」最細節處,哪怕是獅頭上的獨角,他都設計出一種最貼近原始獅頭的逆向螺旋結構。

專注研教復現傳統美

武楊坦言,在設計每一款點心時,他都抱着敬畏又審慎的態度,「酥點也是文化的載體,我的學生又來自海內外的頂級餐廳,有華人也有外國朋友,我希望我們能共同呈現傳統文化之美。」

如今,武楊更加專注在研發和教學上。十年來,他堅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設計新品在網絡上分享,慕名而來的海內外學員超過1,000人。在赴瀋陽學習的過程中,不少學員在武楊的建議下,飽覽瀋陽故宮等文化場所,「眼下,我就在着手設計一系列古建築的酥點,將故宮、天壇、黃鶴樓這些極具東方美的古建築用中式酥點的形式表現出來。」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