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MIRROR演唱會慘劇的工作小組昨日會見傳媒。圖為工作小組主席李子俊(中)、工作小組委員及香港工程師學會代表司徒家成(右),以及專家顧問林超雄(左)公布初步調查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7月28日晚,在香港紅館舉行的MIRROR演唱會發生舞台大屏幕墜落慘劇,導致兩名舞蹈員受傷。視頻截圖

鋼索承重力低20% 安裝前已受損 絞盤磨損鋼索 屏幕重量遠超估算

男團MIRROR上月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演唱會發生大型屏幕墜下壓傷舞蹈員事故,負責調查的工作小組昨日公布初步調查結果,發現吊起屏幕的兩條鋼索其中一條斷裂,另一條的吊環螺絲又飛脫,疑為金屬疲勞導致,主要有四大原因,包括鋼索承重能力較巿面同類鋼索低20%;鋼索未安裝已出現損傷;控制屏幕升降的絞盤中的「護繩器」未有預留足夠空間,令鋼索被夾緊受壓及磨損;肇事屏幕的實際重量,竟遠重於演唱會主辦機構的估算。有業內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事件反映涉事承辦商及工程師不夠專業,工程師未能做到監工角色,連屏幕重量也搞錯是低級錯誤,建議康文署日後要加強監管演唱會的安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調查香港體育館嚴重事故工作小組昨日舉行第四次會議。小組主席、康文署助理署長李子俊會後與部分委員見傳媒。李子俊表示,肇事屏幕由兩條鋼索吊起,其中一條因金屬疲勞斷裂下墜,餘下一條雖未有斷裂,但扣着屏幕的吊環螺絲亦斷開,令整個屏幕墜地。

鋼索斷裂處有金屬疲勞現象

工作小組指出,通常鋼索拉緊、放鬆幾百萬次才會出現金屬疲勞,但今次的鋼索未使用已有損傷。小組的專家顧問林超雄指出,小組以電子顯微鏡將斷裂的鋼索放大5,000倍觀察,確認斷裂表面有金屬疲勞出現的獨特條紋,屬「低周疲勞」,「好似萬字夾咁拗幾次就斷」,這情況涉及鋼索本身的可承受力,該條鋼絲直徑5毫米,由6股每股19條鋼絲組成,小組將未使用過的鋼索進行拉力測試,發現與巿面同類鋼索的承重力低20%。

他解釋,金屬疲勞出現的周期與鋼索承受的力有關,「施加的力愈多,疲勞的周期就愈短,一條鋼索本來應該承受某個力,但只可承受少一些的力,出現金屬疲勞的機會就大咗。」另外,該條鋼索部分未曾受力的段落,亦有受損情況,暫未知原因,相信該鋼索在安裝前已受損,加速金屬疲勞。

小組表示,屏幕上方的絞盤控制升降,原理是鋼索沿着絞盤上的坑紋捲動,坑紋外則有「護繩器」(rope guard)裝置以防止鋼索移位,「護繩器」應有足夠空間並可自由轉動,令鋼索捲動時不會受壓,但小組發現,肇事「護繩器」並無足夠空間兼未能自由轉動,鋼索被夾着,捲動時受壓甚至遭壓縮,令表面磨損,內裏的鋼絲亦變形,「對本身已經唔係好好狀態嘅鋼絲,造成更多嘅損害。」

同時,挑選鋼索時要考慮負重,但「根據(演唱會)主辦機構提供嘅 load table,即(屏幕)重量,與我哋實際量度嘅相差好多,相差一個好大嘅百分比。」小組可以推斷該鋼索超負荷,「(以上)幾個問題夾埋,令呢條鋼索好短期就出現金屬疲勞。」

被問及該鋼絲是否不及格,以及有否人為失誤,李子俊表示不同部門也進行調查,期望下月完成,暫不希望講太多細節,以免影響其他部門工作,他亦不確定斷裂的鋼索是否新購入,至於吊環螺絲斷裂的原因,則仍需要進行測試。

行家:承辦商不夠專業

有曾擔任舞台製作的人士對香港文匯報表示,調查顯示屏幕重量計錯數,情況極為罕見,「屏幕幾重一直都係估計,會根據出廠標示嘅重量,加埋連接嘅電線重量等,估計今次計錯數,係因為計漏屏幕後面嘅支架,所以實際重量比估計重好多,鋼索承受唔到。」

他認為,事件反映今次演唱會承辦商不夠專業,「技術上同經驗上都唔夠,而簽紙確認安全嘅工程師係主辦單位請嘅,信晒佢哋畀嘅資料,所以亦計唔到承重差距。」要避免事件發生,他建議康文署日後要加強監管,不能只信承辦單位工程師的證明,應有專人監測。

主辦機構Makerville回應稱,工作小組已收到他們轉交的資料,包括總承辦商提交的數據,而在事故後有立刻聘請獨立工程師等專家配合調查,未能進一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