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已成為服裝的經典。作者供圖

廖書蘭

說到我與旗袍的故事,一定會說我的母親,自小看着母親穿旗袍,記得她除了夜晚睡覺穿睡衣以外,其餘的時間全部是穿旗袍,有外出工作的旗袍、有參加宴會的旗袍,還有上菜市場的旗袍等等。

記得有一次我印象深刻,在學校受了一些委屈,回到家見到母親,我就撲在她的身上大哭一場後,見到母親身上那件旗袍上有我的眼淚鼻涕,原來那是母親一件很漂亮的旗袍,等我哭完了,母親沒說什麼,她將自己身上的珊瑚胸針取下,扣在我的衣服上,然後輕輕拍一拍我說,不要哭了!所以我對旗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以前我覺得自己對旗袍的喜愛是基於對母親的懷念,但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我對民國時期人物的一種致敬。

1929年4月26日民國政府公布旗袍為國服之一,即為代表國家的服裝,國服是端莊高貴的服裝,今日香港的女高官也喜歡穿旗袍,而我們中國代表出訪外國或是接待外賓,或者是在正式的場合,都被要求穿上國服,也就是旗袍。我認為旗袍和偉大的中華文化一樣,具備強大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一路沒有斷層,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斷淘汰不合時宜的,不斷吸收新的元素,所以中華傳統文化一路綿延至今。金耀基教授曾經說絕對沒有傳統的現代化!所以說,所有的傳統一定有它新的元素、新的生命力,才可以持續五千年以及未來一路延長下去。

這就好像旗袍,大家一聽便知道是滿清旗人的服裝,滿清的旗袍,原來是一件長筒、直身的、不分男女老幼個個都穿的袍服,這是因為他們在東北要騎馬打獵。

旗袍,真的是滿清旗人的服裝?是滿清旗人的旗袍?清代文獻中雖然服飾名目繁多,但找不到旗袍這一個名目,為何清朝滅亡十多年後,才有旗袍這一個名詞呢?漢人為何以穿着滿清袍服為時尚?這些都是旗袍的迷思。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文中〈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祺袍」,但最後還是稱為「旗袍」。我們今天稱之為旗袍,其實它已經融入我們漢文化中。

1930年代台灣短暫地曾掀起旗袍之風,但很快地被日本殖民地警務機關列為「挑撥性服裝」。1949年之後大批的外省人到台灣,尤其是蔣夫人宋美齡愛穿旗袍,所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再次掀起了旗袍的熱潮直到今天。

旗袍已經成為服裝的經典,已經超越潮流,這麼多年來常遇到一些女孩子問我,哪裏可以做旗袍?我看見旗袍的生命力也看見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服裝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要復興,就不能不重視我們傳統的服裝。所以旗袍的意義不只在於美,還關係到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