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隨父母移居香港的孫玉菡,從初來乍到不會粵語英語的吊車尾「學渣」,逆襲成被香港中文大學提前錄取的學霸。這位讀工管的「末代暫取生」,如何機緣巧合成為政務官?他推動很多民生福利政策制定實施,有何妙招?在政府工作近30年,為何「轉跑道」加入問責團隊?本期《香港機遇》,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帶大家一同了解不久前履新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的成長故事。

【被政府招聘官氣場吸引 棄商從政】

6歲時,孫玉菡隨父母由山東移居香港,一路輾轉,長途跋涉5個日夜終於抵達。初來乍到,他不懂廣東話更不懂英文,一切要從頭學起。好不容易找到願意收他的學校,孫玉菡回憶初入學的日子——聽不懂、又不會答,考試成績一度創下學校的歷史新低。

不過,「要感謝我那時候的老師。」孫玉菡話鋒一轉。原來,當時他的數學題能題題答對,但他沒寫清楚計算步驟,讓老師以為他是「瞎貓碰見死老鼠」,便找他談話。在了解孫玉菡是不知道要求後,「他(老師)就對我說,『小朋友,你要寫步驟』。他教了我之後,我就能很快適應,三四個月就融入了。」

經歷了短暫的磨合期,孫玉菡學業突飛猛進。中七畢業時,他以「暫取生」的身份直入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工管專業。孫玉菡說,那時一直以為自己會投身商界,去銀行或者大公司工作。而畢業那年,一次意外的招聘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

「當時政府請政務官,派了一位女士來講。(她)很有型的,高貴優雅、談吐大方,簡直眼前一亮。」——近30年後,孫玉菡仍對初次見到政府工作人員的場景記憶猶新。他第一時間便被招聘人員的職業狀態吸引,於是想,不如自己去試下成為「那樣的人」。

【返工首日看「鹹濕書」 次日看《重慶森林》

如願以償成為政務官後,孫玉菡被分配到當時的文康廣播科,負責電影、書籍等出版物的審核工作。返工第一日,他被委派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審核「鹹濕書」。孫玉菡笑言,當時桌子上擺了整整一個雞皮紙袋的「鹹濕書」要他看,「那時我只有22歲,從未想過第一份工,就要這樣去貼地了解實情。」

更幸運的是,孫玉菡返工第二日被同事「捉」去看一套剛剛送檢的影片。「我看了覺得很有趣、很新潮,裏面有梁朝偉、有王菲。」這部片子正是後來廣為人知的王家衛經典電影《重慶森林》。誤打誤撞成為全香港第一個看到這部片的人,孫玉菡「都覺得非常難忘。」

【「三條鑰匙」助推動政策制定實施】

加入政府至今,孫玉菡曾在多個決策部門服務,參與推動諸如「自願醫保計劃」、「取消強積金對沖計劃」等涉及民生福祉的項目。過程中雖總有重重挑戰,孫玉菡卻迎難而上,更於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應對之法,他將之形容為:打開保險箱的「三條鎖匙」。

「要做成一個大政策,涉及幾個範疇,老土的說話是『天時地利人和』,我做多一個比喻,有點像個保險箱,要打開保險箱事情才會成,而開保險箱的鎖匙,起碼有三條。」

孫玉菡解釋說,首先你要懂得如何在立法、推動政策的過程中,平衡及處理利益衝突,這是第一條鎖匙。其次,對於這件事所涉及領域的知識,要有所了解,所謂知識鎖匙,「所以我每次做一個大政策,就好像讀一個學位。」而第三條鎖匙,孫玉菡則強調了溝通的重要。他回憶在斯坦福讀書時的經歷,印象最深刻就是教授向他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再多的溝通都是不足夠的,要不斷去溝通,才能達成目標。

從頭再來 加入問責團隊肩負新使命】

從安穩的政府崗位「轉跑道」加入問責團隊,孫玉菡坦言,這是他深思熟慮後的選擇。在香港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時刻,作為一個有能力、有抱負的人,孫玉菡說,如果你不出來的話,我覺得第一對不住時代,第二對不住自己。

身份的轉變並非易事。外界看來,過往28年的政府工作經驗讓孫玉菡如虎添翼;而實際上,也都會有負面影響。他舉例指,因為在政府做得久,對於怎樣施政、如何運用好政府機器,有比較深入的認識。但另一方面,他也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因此陷入思維定式的枷鎖。

孫玉菡說,對於他來說,過去的事已經「抹乾淨」,每一次都應該是重新開始。「好像一隻蟹要不斷換更大、更漂亮的殼;或者跑步時重新按下計時器,以前跑得多快,都已經不算數。」

【關注長者及青年:加強安老服務 鼓勵港青北上】

對老年人的關照,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對年青人的關照,則決定社會發展的未來。在新賽道上,孫玉菡最關心的是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本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達到20%。而這個數字尚未到達頂點。在孫玉菡看來,這對香港的安老服務設施、安老人手配置,乃至整個社會安老理念的轉變,都是極大的挑戰。

在年青人方面,如何鼓勵香港年青人主動對接內地?孫玉菡說,除了提供工作、學習的機會,解決住房問題,心理上的支援同樣重要。在實際接觸中,孫玉菡發現,港青去到內地還要面臨沒有朋友、無法融入當地文化等問題。為此,他專門與廣東多地政府聯繫,設立電話熱線,為「北上」隔離港青組織隔離團,以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孫玉菡說,只有在這些細微的事情上提供幫助,才能真正讓他們自己和家人安心,也才會更加有勇氣、有信心,上去闖一闖。

「人可以走到多遠,取決於志向有多高遠。」孫玉菡希望,香港的年青人可以多些追夢精神,不僅僅把眼光局限在香港本地,而要放眼大灣區、全國,乃至世界。在他看來,香港教育資源、人才培養優勢明顯,年青人只要敢於追夢、不怕吃苦,世界會變得好廣闊。

【側記:讀書是同古人對話】

孫玉菡初初上任時,常常因他的名字而被外界認為是為女士。他笑言,自己的名字來自於《紅樓夢》——「那時爸爸剛好在讀這本書,覺得裏面蔣玉菡的名字很好聽,便用來做了我的名。」

巧合的是,長大後的孫玉菡也成了「書迷」。他讀書不為工作或者學知識,而是偏愛《史記》《資治通鑒》一類。在他看來,讀書好似在和作者對話,看古書即是和古人對話。孫玉菡相信,一本書可以流傳幾千年、上百年,一定有其過人之處。而你有機會同它的作者對話,向他學習,是很幸運的事。

(視頻攝製:Yan、任青、蘇婷/ 剪輯:Yan / 撰文:記者 沐晚)

 

 

【 關於《香港機遇》(Our Synergy)】

點新聞《香港機遇》(Our Synergy)是一檔非一般的節目,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同時馳騁商界,對香港方方面面有獨到見解。在這裏,你會看到來自政界、商界及文化藝術界等不同領域的嘉賓有別以往的一面,聽他們與周振基暢聊成長經歷與行業故事,同時結合當下熱點,探討香港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 Prof. Stephen Chow

出生於香港,香港大學經濟及商學院哲學博士,致力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超過30年,亦馳騁商界,大力支持慈善公益、教育事業。在《香港機遇》這檔節目中,周教授亦延續無償服務社會的公益行動,義務地以特邀嘉賓主持身份邀請各領域代表人物,講述香港機遇故事。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