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深水埗北河街街頭,能看見一個檔口擺放着由各式膠樽和雨傘改造的裝飾,街頭種幾棵萬年青,插上用心製作的蜻蜓、金魚、風車,一位白鬍鬚佬坐在店舖中間,修理雨傘,在鬧市中別具一格。這便是宛如雨傘藝術館的「新藝城傘皇」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家在1842年開業的雨傘專賣店,是香港少數仍然提供修傘服務的老店,第五代接班人邱耀威也是街知巷聞的「遮王」。


清道光年間創立 逾180年歷史
「新藝城傘皇」位於深水埗,從港鐵站出口直行,穿過街市幾條街,抵達荔枝角道交界,豬肉檔、生果菜檔和蒸包店旁邊就是「新藝城」。店內縮骨遮、長身遮、自動遮、防風防滑應有盡有,招牌寫着寫着「清道光二十二年創」,至今有180年的歷史,創始人為店舖題字「新姿滿城顯氣派,藝彩盈市露風華」,充滿歷史感。
留有一把白鬍鬚的威哥,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隱世高人,他60多年前隨父親由廣州遷至深水埗,傳承祖先行業,童年在檔口度過。從古今中外歷史,到國際大事,他都能娓娓道來,關於雨傘的學問更是「他認第一,沒人敢認第二」。威哥會向每位顧客傳授「用傘五部曲」,開傘「震震而上」,關傘「底部留一截」,令雨傘更耐用,修補斷骨時,一口小鋼針,鉗子對準一按,不消三分鐘,傘子便「重生」。


自製裝飾盼為街坊帶歡笑
在訪問期間,威哥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店舖裝飾,「我的自製水瓶風車是獨一無二的,每個都很有特色。」他驕傲的表示,好似這個「立體揮春風車」,兩個呈十字交錯的揮春,寓意「橫財就手,正財順利」,上面的掛着紅色球,就寓意「鴻運當頭,如意吉祥」。說到為何花如此多心思製作裝飾品,他說,深水埗都是售賣日用品和買菜的地方,每個人進來都沒有笑容,「好似給人打劫咁。」他希望通過一些自製的裝飾,為街道增添歡樂,讓街坊展露笑顏。
至於為什麼被稱作「遮王」,威哥笑言,他自幼便繼承父業賣傘和修傘,憑藉過硬的技術幫助街坊們修好一把又一把的傘,在口口相傳下,「遮王」的美譽邊傳遍香港。數十年修傘生涯中,威哥最難忘的是一對年逾80的夫婦,他們將定情信物的舊傘送來修理,「當時我見到話太舊啦,整唔到了!」,但老爺爺說說,「是17歲那年的追求老婆送的傘,好有幾紀念價值。」威哥聽後十分感動,盡力而為,花費逾3小時將舊傘成功修補,還分毫不收,老夫婦買了糕餅答謝。威哥表示,「我這個人很感性,幫助他們也是想讓他們有一個開心的愛情回憶。」

籲年輕人多讀歷史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到訪深水埗區,與基層住戶及商戶等交流,聽取市民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其中便與威哥聊了近10分鐘。威哥憶述,「李家超給人感覺很平和,沒有官僚作風,他問了我一下生意的情況,我說現在沒有騷亂,治安變好,生意也好了很多,希望特首能夠繼續落實好的政策,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期望,威哥表示,最緊要解決房屋問題,建多些公屋,幫基層市民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威哥還特別強調,年輕人一定要多了解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想我們衰,很少想我們好,就好似美國,自詡世界警察,其實是世界黑社會,到處發動戰爭,分裂其他國家和民族,榨取他國資源,年輕人一定要認清他們的真面目,不要被利用來破壞香港繁榮穩定。」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斯哲報道;視頻拍攝:周楎,剪輯:林霧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