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文星

塔,是一種常見的東方傳統建築。本是佛教僧侶用作埋骨之用,佛教傳入東亞後,塔與當地傳統建築重樓融合。隨着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塔文化擴展至其他用途,不限於僧侶埋骨,逐步演變成了多種形態的、具備各種功能的塔建築。

在中華文化發展中,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建築學層面。塔承載了人類的歷史、宗教、哲學與美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人類文明的重要媒介。該文化並非沒有意義,請大家要尊重和保護。

香港為何有座「回歸塔」呢?

這座「回歸塔」全名「香港回歸紀念塔」,坐落在香港新界大埔海濱公園,是為紀念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而建的一座塔。塔高32.4米,分上下兩層,為螺旋形設計,以木材為建築材料,充滿返璞歸真的自然感覺。

這座「回歸塔」讓我們追憶因舊中國國力衰弱時受帝國外侮侵略、任意欺凌留下的痛;是在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帶來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的1842年《南京條約》,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帶來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的《北京條約》,以及租借新界的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不平等條約留下的國恥傷痕。

這座「回歸塔」的意義是在於新界鄉民在香港被割讓予英國初年保衛鄉土、壯烈犧牲;香港淪陷,鄉民對日抗戰;以至香港重光,新界發展,鄉民積極參與,作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回憶。

這座「回歸塔」,深埋了我們香港當年用自己的生命反英抗暴、保衛國土家園先輩義士們敢於鬥爭而犧牲的勇敢精神,這些義士們的英靈時刻都在警醒我們一代又一代人: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大埔海濱公園這座「回歸塔」的位置,是選用了原來英國在接管新界之時,首次登陸的地方。所以在香港回歸我們祖國之際,就在這地點建塔以誌紀念。

由此,我建議特區政府將大埔海濱公園更名為「香港回歸祖國紀念公園」,更合適、更貼切、更具有教育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並建議在「回歸公園」內建造一座「香港愛國文物文獻史料館」,要把「香港回歸」的歷史告訴我們的子孫後代,讓香港有一個可長期持續作為參觀了解和學習近百年來港人英勇卓絕鬥爭史的地方,以「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神引領「愛國者治港」,使香港管治者不負時代、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