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是一種年代久遠的社會體系,以職業為基礎分為四層,按照身份從高到低為「婆羅門」,通常為祭司、僧侶、學者及神職人員;「剎帝利」,包括國王、戰士等;「吠舍」,包括商人、地主等;「首陀羅」,包括平民、農民、僕人等。在種姓制度以外,還有被稱作「不可接觸者」的「達利特」,他們被視作「賤民」,只能從事清潔等最底層工作。

種姓制度貫穿印度社會生活,不論是姓氏、家鄉、婚姻、飲食及宗教習俗,不同種姓之間都有嚴格區分,過往執政者旨在藉種姓制度鞏固政權,維持社會秩序。

印度獨立後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受到歧視,亦明文廢除「不可接觸制」。種姓制度雖被法律廢除,但對印度社會仍有巨大影響,高種姓與低種姓群體的社會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都差距明顯,賤民群體依然備受歧視。◆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