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美國政府透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展開數十年來罕見的產業支持政策,企圖透過促使產業回流,重奪全球半導體行業主導權。但多年以來,美國很多推動產業回流的政策都未見成果,原因是法規限制重重、成本高企,以及政策缺乏連續性,美國傳媒分析認為,這些障礙勢必影響芯片製造業回流速度,美國要試圖打破在芯片領域對亞洲的依賴,起碼需要數十年時間。

拜登9日為《芯片與科學法案》發表演說。 美聯社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丹茲曼在《華盛頓郵報》刊文分析,芯片製造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生產設施建成後便很少轉移,利用研發成果不斷吸引投資,為專業人才提供高薪工作。然而美國勞動力及設施成本高企,在一些芯片產業發達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芯片製造成本普遍較美國低25%至40%,這也導致美國佔全球半導體製造業份額從30年前的40%,跌至現時的12%。

補貼如無底洞 不保證成功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庫馬爾表示,大規模芯片生產需要至少數千億美元的持續性國家補貼,單是升級技術研發高端芯片便要投入大量金錢,而且還不能保證成功。例如英特爾曾提出斥資440億美元(約3,452億港元),在歐洲、以色列和美國建設新工廠,希望趕上亞洲頂尖生產商,「這就是我緊張的原因,一旦你走上這條路,每年就要投入數十億美元,才能有極小的成功幾率,(納稅人)恐怕並不買賬。」

人才短缺也困擾美國芯片產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陳玲解釋,芯片法案未來10年或能在美創造數萬高薪職位,但由於美國沒有充足的熟練工人,意味相關職位最終可能要靠從外國輸入人才來擔任。人力資源平台Eightfold AI估計,如果美國未來新建20座芯片工廠,創造7至9萬個新職位,美國芯片業勞動力必須較現時大增50%才能完全滿足需求。

買家重穩定供應 人才看移民配套

還有分析指出,相較芯片產地,企業更關注供應鏈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供應鏈軟件及諮詢公司GEP的電訊、傳媒及科技事務副主席耶特便稱,「芯片買家更關心供應鏈穩定而非產地。買家確實希望獲得美產芯片,不過大家都知道這需時數年,供應鏈保持暢通最重要。」

丹茲曼稱,半導體製造和研發需要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4個領域的「STEM」人才,美國需要發展教育、改善移民政策,才有望解決人才不足問題。但芯片法案並未提及協助海外STEM人才移民美國,人才短缺或短時間內難見改善。

「若受政治影響終徒勞」

丹茲曼強調,芯片法案是「貴而無用」還是「創新催化劑」,最終取決於商務部門能否審慎行事,免受資金決策政治化的影響。加上芯片供應鏈配置複雜,即使美國有意打造封閉的系統,也不能完全免受供應中斷的影響,這也意味法案不太可能阻止美企繼續在中國生產。 

各國勢鎖資金人才 恐掀「全球保護競賽」

美國《芯片法案》重塑整個產業格局,引發全球半導體競爭。分析認為,法案將令芯片產業從全球化、合作化、分工化,變成多區域化、多生態化、競爭化發展,國際企業擴張以及發展邏輯將更多考慮政治因素,其次才是市場、效率和成本。

美國期望透過法案,實現規模效應降低本土半導體行業成本,將此前流出美國的人才和資金吸引回來。分析認為,美國開了先例後,歐洲、日本、韓國等地區將紛紛效仿,各自推出政策維護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的實力,必然更加注重自主可控和自主安全。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前便宣布,意法半導體公司(ST)將在法國建造一座半導體工廠,這是歐洲發展芯片製造以強化產業鏈安全的佐證。

法案的推出將推動「芯片四方聯盟」(Chip 4)的組建,意味日韓和中國台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部分資金和人才難免流向美國。其中,中國台灣地區擁有全球代工龍頭台積電,是美國重點「照顧」對象,最終將受到最大負面影響。與此對比,日本態度亦步亦趨,韓國若即若離,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由此可見,美國以實現打擊中國的這個小目的,強行捆綁東亞半導體產業,企圖完成壯大自身實力的大目的。

日本態度亦步亦趨,韓國若即若離,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圖為三星工人手持芯片。資料圖片

分析:中國應堅持長期投入 扶持半導體等核心產業

美國《芯片法案》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帶來前所未有挑戰。半導體產業智庫「芯謀研究」分析認為,美國今次罕有制訂產業扶持法案,亦從側面說明立法保障關鍵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中國也需要長期投入人才培養、資金扶持,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

分析認為,制訂法案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對產業的支持時斷時續,也能從法律層面解決出資、減稅等問題。如今全球範圍基於半導體產業的區域型經濟競爭已經開啟,料會長期持續。半導體產業是發展高科技的根基,各項政策要保持穩定持續,愈是在艱難時刻,對半導體產業的投入愈不能鬆懈。

須精準分析「對症下藥」

分析也指出,《芯片法案》設置多項產業基金,涵蓋國防、科技及教育等領域,以期降低基金使用風險。要發展中國半導體供應鏈亦要作精確分析,研究相關技術是否需長期投入、能否獲得國際合作、會否需要特殊協助,再採用不同手段「對症下藥」。針對行業內重點企業,還應提供更精準的扶持政策,利用重點企業發展推動產業鏈協同前進。

分析還稱,在美國試圖從中國抽離國際企業形勢下,中國更要堅持開放合作,用好金融工具和產業政策,爭取更多國際企業來華發展。中國也要繼續培養人才,尤其提升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為產業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法案干擾中國半導體產業 專家紛籲警惕

中國芯片行業專家指出,美國近年設法打造排擠中國的半導體「小圈子」,《芯片法案》正是動用行政力量,干擾半導體企業在華經營。半導體產業智庫「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結合該法案與美國近年來針對中國半導體企業的連串制裁,足以說明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有意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先進技術。

顧文軍表示,《芯片法案》旨在加速建設美國本地半導體產業,分散國際企業在中國市場投資,影響中國獲取資金及人才等國際資源能力。國際企業此前在中國布局產業鏈,現在受法案阻撓,只能將中國作為終端市場,限制性銷售特定產品。若中國在全球半導體行業布局中由研發製造轉向售後服務,中國半導體產業可發揮的價值或會下降,在全球範圍的話語權也會降低。

美料加速構建「芯片四方聯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李崢則認為,《芯片法案》通過後,美國料將加速構建所謂「芯片四方聯盟」,以產業補貼和市場准入為籌碼,拉攏盟友針對中國。但法案相關投資可能低估了芯片產業轉移難度,也未能意識到全球半導體產業處於高度分散、相互依賴的現實局面。

產業研究機構遠川研究所所長董世敏稱,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正在走向分化,國產半導體發展也已步入攻堅環節。董世敏相信,中國半導體產業外部壓力會更加嚴峻,但必須保證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可控,繼續穩定前行。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