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有寮屋村居民住在廢置工廠鐵皮屋內,環境惡劣。右圖:茶果嶺寮屋村出入通道也十分狹窄,居民十分不便。

(大公報記者 余風、盛德文、麥潤田)寮屋問題由港英政府年代遺留至今,現時本港仍有近38萬間,分布於港九新界多處,部分住戶的居住環境比劏房更惡劣。《大公報》昨日報道居民過着夏天住「熔爐」、冬天住「雪櫃」、雨天「落湯雞」的艱苦生活,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各區仍有不少環境惡劣的寮屋,希望新一屆政府能正視,落區了解民情,多做實事。

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九龍東的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及牛池灣村三條市區寮屋村,最先清拆的茶果嶺村,3年後將迎來大變身。特區政府正推展有關三條市區寮屋的發展,改劃土地用途的法定規劃程序,分別於去年12月為茶果嶺村及於今年6月為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展開,預計完成各項詳細設計及研究後,約於2025年分階段展開工程,並由2029年起分階段提供8700個公營房屋單位。

盼部門落村聆聽居民聲音

此外,當地政總署展開有關寮屋區法定規劃程序時,同步於村內進行凍結登記,以收集發展範圍內現有構築物和佔用人的資料。根據凍結登記的資料,茶果嶺村內約有750戶共1500名居民,惟在等待清拆前,部分住戶仍居於惡劣的環境中,對前景更是迷惘。

有長者居於如危樓般的廢置工廠鐵皮屋內度過晚年;有住戶屋頂曾被吹起,更受水浸家園之苦;亦有人在板間房內過着多年「無電視與世隔絕」的生活,還要經常應付蛇蟲鼠蟻突襲。現時正值風季,這些寮屋住戶的問題值得各界關注。

茶果嶺居民關注組主席羅燕生表示,非常感謝《大公報》為民發聲,並關注寮屋住戶的苦況,希望地政總署等相關部門能繼續跟進寮屋居民的情況,而他亦會繼續致函相關政府部門,反映茶果嶺村內的實況及要求得到部門跟進。

羅燕生又說,現時暫未接獲相關部門的進一步通知,部門於去年5月曾往上址進行簡介會,並解釋收地程序,惟他認為相關職員解答有欠詳細。羅坦言至今仍有不少村民對清拆後的賠償及安排並不清晰,希望部門能有持續安排及緊密接觸,落村聆聽居民聲音。他又指出,以往有寮屋村清拆,當局都可安排原區安置及免入息審查,希望茶果嶺村清拆時,當局亦能體恤居民情況,讓居民原區安置,並可提供免入息及資產審查。

一直跟進寮屋問題的觀塘區議會主席柯創盛表示,早前他亦接獲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的居民反映,對清拆安排表示憂慮,他已即時向當局反映問題。他指出,有關寮屋收地程序繁複及冗長,加上部門與居民之間的溝通不足,恐會令收地舉步難行,他認為部門間應設立目標承諾,除增加設計、規劃及搬遷的透明度,賠償方面亦要與時並進,不應以新界區的樓價作市區收樓賠償的參考,並需多聆聽民意及多溝通。

地政總署:會做好解說工作

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表示,寮屋問題源於港英政府時期,一直沒有把問題解決,且縱容住戶違規。他說,特區政府應切實了解問題癥結,以民生福祉為本,再迎合社會的改變作相應安排。相關部門與涉事居民的溝通至為重要,希望部門能多了解居民的需要,為其排難解憂。

地政總署發言人表示,該署及相關部門於2021年5月就上述寮屋村的發展計劃舉行簡介會,向與會者包括土地業權人、住戶及業務經營者簡介發展項目的程序、補償及安置安排。該署亦已安排社工隊持續到訪上述寮屋村。政府將繼續與受影響者保持溝通,做好解說工作。

安置災民|石硤尾寮屋區大火 促成公共屋邨誕生

根據政府資料顯示,全港「已登記住用寮屋」及「已登記非住用寮屋」數目合共有近38萬間,本港寮屋區除茶果嶺、黃大仙、鯉魚門、薄扶林村外,新界多處地方都有寮屋村。

當年石硤尾大火的火場面積巨大,事件促使港英政府推動興建公營房屋。

逾五萬人無家可歸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人口隨着大量內地移民湧入及出生率上升而急劇增長,因當時房屋供應未能應付突如其來的人口,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在未批租的私人農地上搭建寮屋,作為臨時房屋,而七十年代末期的非法入境高峰再次擴大寮屋的數目。在實施一連串的入境管制措施後,本港寮屋人口自八十年代初稍為穩定。然而,寮屋區環境一般較為擠迫,衞生較差,過往亦發生過多次火災。

1953年聖誕節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嚴重火災,不少寮屋被嚴重燒毀,逾五萬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當時的港英政府便把部分災場夷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及後利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1954年底建成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便是首個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名為石硤尾邨,並且改變房屋政策,興建公共房屋安置居民,寮屋在本港的數量才受到控制。

1982年港英政府做了全港寮屋管制最後一次登記,並編制紅色的寮屋編號(因此寮屋又名紅字屋),記錄各寮屋構築物的位置、尺寸(即長度、闊度和高度)、建築物料及其用途(居住或非居住用途,如廚房、貨倉等),已登記寮屋不得擴建或改用與寮屋管制登記記錄不符的物料,如違反相關規定,已登記寮屋會喪失登記資格,而政府容許已登記寮屋直至政府進行清拆。而寮屋上會寫上代號,如SHOP(商店)、DP/DOM./D.H(住宅)、KIT(廚房)、STORAGE(士多房)、W.S.(工場或貨倉)等。

話你知|年拆千間 拆全港38萬寮屋需380年?

按照地政總署的「已登記寮屋的寮屋管制政策」,寮屋不能擴建、購買或租用,惟有不少寮屋佔用人卻私下把已登記的寮屋出售,而寮屋區內違規出租情況亦十分普遍,不少低下階層因租金低廉而租住寮屋。遇上清拆,寮屋的佔用人得到搬遷安置或賠償,租戶卻會慘遭逼遷,隨時變成無家可歸的「人球」。

發展局前局長黃偉綸去年6月3日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時表示,政府目前對寮屋的政策是「暫准存在」,沒有政策要在短期內大幅清拆香港不同地區的寮屋,現時全港約有38萬間寮屋,每年被清拆的寮屋約1000間;若按現時清拆速度計算,要把全部寮屋清拆完,至少要380年才可完成。

據發展局2020年11月初回覆立法會書面質詢的數字,至2019年新界東兩個分區寮屋管制辦事處,共有35476間登記為住用用途的寮屋,當中近6成位於私人農地;新界西的兩個辦事處,則有32247間住用用途的寮屋,當中近8成位於私人農地。至於港島及鯉魚門寮管處,有3405間登記作住用用途的寮屋;九龍、荃灣及葵青寮管處有5271間,離島有6834間。合共約83000多間住用寮屋,以現時清拆速度,至少要逾80年才可清拆完。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