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楊新雨報道: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今日(5日)公布一項有關 「香港居民對與內地 『通關』的看法」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市民受與內地「封關」政策影響頗大,近六成半市民表示影響收入,近七成人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三成人更表示因此失業。鑑於部分港人因政策而長期滯留內地,近七成市民表示希望政府能為內地港人提供醫療資助,以及開通「遠程醫療」服務。有六成半受訪者表示,若特區政府能促成與內地盡快「通關」,會提升對其評價。
因應疫情仍未完全受控,政府與內地仍有多項出入境檢疫隔離措施,對市民往返內地工作及消費帶來不便,甚至影響生計。嶺大研究團隊為此於今年7月訪問逾1200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搜集「封關」對市民的影響及他們對「通關」的看法,樣本涵蓋全港十八區。
調查結果發現,近六成半受訪者的個人收入因為「封關」狀態而減少,當中有一成人的收入減少三成或以上。約七成受訪者認為,「封關」狀態對他們的工作造成了影響或不便;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封關」狀態對其所在行業造成影響。而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封關」令他們失業或短暫失業。
除了對工作的影響,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封關」狀態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或不便。例如,有近七成受訪者表示在「封關」前有到深圳或其他內地城市娛樂消費的習慣,「封關」狀態令市民跨境消費模式被迫改變。此外,市民還關注長期滯留內地港人的需求,近七成受訪者支持政府委託內地醫院為身處內地的港人提供受資助的醫療服務,亦有近七成的受訪者支持醫院管理局為滯留內地港人開通「遠程醫療」,讓內地港人在疫情期間依然能接受本港的醫療服務。
鑑於工作及生活備受「封關」影響,近八成受訪者表示期待與內地盡快「通關」;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一年內可以實現香港與內地兩地旅客入境無須進行檢疫隔離。約六成半的受訪者認為若新一屆特區政府能促成與內地盡快「通關」,會提升其對政府的評價。
領導是次調查的嶺大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表示,調查反映現時本港與內地出入境檢疫隔離措施已影響到市民的生計,生活模式亦大受影響。他指出,大部分香港市民期待與內地盡早實現正常通關,以恢復探親、旅遊及經商等活動。特區政府的政策應採取多種措施,例如加強與內地各級政府的溝通協調,進一步強化兩地檢測標準及追蹤制度對接,為推進通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他續指,調查顯示廣東省是香港居民赴內地的主要目的地,政府可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優先討論與廣東省實現通關的可能性,進而逐步推廣至全國其他省市。
參與是次調查的嶺大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黃耿華則指出,有不少需要長期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的市民,特別是長者,現時滯留內地,令他們難以定期覆診。他建議醫院管理局為滯留內地港人開通「遠程醫療」或「視像診症」,讓他們在疫情期間依然能接受本港的醫療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