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人口老化,安老宿位供不應求,特區政府2013年曾推出「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旨在善用土地發展安老院舍和康復設施,並承諾以「特事特辦」方式處理院舍項目的申請。香港文匯報的調查發現,計劃推行至今9年,僅6個參與項目落成並投入服務,其餘44項仍處於走程序階段。該計劃目的初衷良好,可惜在具體落實中未能擺脫按部就班、審批冗長的流弊。如今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強調簡化審批程序、提升施政效率,讓人看到加快增建社福設施的曙光,希望相關主責部門真抓實幹,有針對性地解決阻礙快速增建安老院舍的難點痛點,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政府在2013年推出「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鼓勵非牟利機構在其擁有的土地上透過擴建、重建或新發展項目增加包括安老宿位在內的各類福利設施,計劃最終有50個項目獲准參與,預計可增加9,000個安老服務名額及約8,000個康復服務名額,增幅之多,曾令社福界及輪候宿位的長者熱切期盼。然而9年過去,僅有6個項目完成,只新增200多個安老宿位;另外44個項目仍處於建築工程、詳細設計、技術可行性研究,甚至是尚未啓動研究的階段。
有申請計劃的非牟利機構反映,由於興建安老院舍涉及電力、環保及交通等範疇,牽涉建築署、地政總署及社署等部門,需經重重審批,9年來項目一直在不同政府部門遊走,至今未能正式動工。本港安老院舍宿位嚴重不足,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會議中,勞福局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各類資助安老宿位上年度平均輪候情況與往年相若,輪候時間為20個月,按年增加5.3%。連續兩年有超過7,000名長者在輪候資助護理安老院期間離世。第五波疫情期間院舍更成重災區,凸顯增加院舍宿位、提升安老服務質素刻不容緩。
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指出,「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行政長官李家超一再強調,施政以「以結果為目標」,會從政府理念和做事方法作出變革,提升施政效率。特區政府已成立4個工作小組,由司長級官員帶領,處理跨代貧窮及土地房屋等問題,已要求各司局長在政策範圍就指定項目訂下指標,並在出現問題時加以糾正。
鼓勵非牟利機構善用土地、增建院舍的計劃同樣受冗長審批程序阻礙而進展緩慢,社會希望新一屆政府切實簡化土地規劃、審批程序,重新審視計劃餘下的44個項目,如果值得做的,應該馬上精簡審批,消除疊床架屋毛病,並協助非牟利機構加快增建院舍流程,達到提速、提效及提量的效果,盡快惠及更多長者、傷殘人士等弱勢社群,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回應民眾期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