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駿表示,能夠得到患者的認可是醫生最幸福的事。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仕珍 攝
◆許文駿(前排左二)與同事相處融洽,就像一家人。受訪者供圖
◆秦都區文林社區衞生服務站在疫情期間為社區居民做核酸檢測。 受訪者供圖
◆許文駿和妻子蒲林麗結婚20多年,恩愛有加。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仕珍 攝

台胞許文駿咸陽遇賢妻 扎根黃土地行醫獲信賴

25年前,赴陝求學的台胞許文駿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居然會扎根在祖國大陸大西北黃土地上。「原本只想在這邊念完大學就回台灣,但沒想到遇到了她。然後又在這裏繼續念了碩士研究生,開辦了社區衞生服務站,一晃就是25年。」作為在陝西省第一個取得大陸執業醫師資格的台胞,年屆50的許文駿,已經在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文林社區衞生服務站醫學負責人的崗位上工作了15年。憑藉精湛的醫術和對患者的耐心及愛心,許文駿博得了一眾粉絲。大家都知道文林社區衞生服務站有位台灣大夫,有些素未謀面的患者經人介紹來到服務站,第一句話就是「哪位是來自台灣的許大夫」。◆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仕珍 陝西咸陽報道

時間倒回1997年,24歲的許文駿在台灣剛剛退伍回家,多年的過敏性哮喘一直困擾着他,有段時間氣喘非常厲害。「四處求醫無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個在陝西念書的中醫師,他幫我號脈看病,開了一副中藥,我當晚吃了就見效。」那一次,許文駿見識了中醫的神奇。

赴陝求學求醫 邂逅甜美姻緣

而後,這位中醫師建議許文駿到大陸念個中醫,可以順便找個老師治療哮喘。「他當時給了我兩個地方選擇:一個是陝西,一個是廣西。」再三考慮後,許文駿來到了位於陝西咸陽的陝西中醫學院(現陝西中醫藥大學),攻讀針灸推拿專業。

求學期間的許文駿學習非常刻苦,「大陸的中醫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古方,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非常認真,會把內容做系統整理,因此,我們學起來就相對輕鬆。」許文駿說,學習的同時,他的老師一直幫助他調理身體,吃了兩年半的中藥後,他的哮喘被徹底治癒。「以前一感冒就會喘氣,現在一點都不會。」

許文駿的幸運不僅是在大學期間治好了哮喘病,在這裏,他還邂逅了美麗大方的咸陽女孩蒲林麗,兩人於2000年領證結婚。許文駿的人生軌跡,也由此改變。

惠台政策激勵 留在當地行醫

2003年大學畢業後,許文駿又考取了陝西中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攻讀中西醫結合腦病專業。2006年,在大陸宣布准許符合規定條件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申請執業註冊和短期行醫政策後,許文駿決定試一試。

「非常幸運,我成為了在陝西省第一個拿到大陸執業醫師資格的台灣人。」許文駿說,當時自己滿腦子想的就是不浪費所學,也要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加之妻子是咸陽當地人,「我看得出來,她希望我留在這裏。」

2007年,面對咸陽市大力扶持基層社區衞生服務站發展的機遇,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許文駿也下定決心大幹一場。當年10月,由他和妻子申請註冊的秦都區文林社區衞生服務站正式開門迎客,許文駿擔任醫學負責人至今。

多年來,許文駿憑着耐心、細心、對症下藥、看病費用低,贏得了社區老百姓的信賴。在他看來,從醫絕不是一件追求盈利的事。「患者對我來說不是賺錢的工具,我從沒想從他們身上賺多少錢,而是看怎樣治療最適合他們。」許文駿憶起自己的一次從醫經歷,一個病人因頭疼來到服務站,他從上到下仔仔細細問診了半個小時,最終只給病人開了六毛錢的藥就解決了問題。

微信問診繁忙 參與一線防疫

「在我的概念裏,只要患者有需要,即使休息日,我也會去服務站給他們看病。」許文駿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經常有患者打電話約他看病,而他常常一走進服務站就是一整天。「和家人爽約的事時有發生,定好的約會我常常遲到。」許文駿笑稱,這也對大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種高要求還體現在無數個夜晚,「有時晚上十二點多了,還有人打電話來諮詢病情,或替自己問,或替家人問。問完病情還要給他們開藥方,開完藥方還要給他們拍攝藥品的照片。」許文駿無奈地笑稱,以前人們看病都到社區衞生服務站找他,現在看病都在微信上,免費微信問診。但他同時表示,「這也算甜蜜的負擔吧,能被這麼多人認可和需要,也是一種幸福。」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基層醫生的許文駿和團隊亦時常衝鋒在前,疫情流調、核酸採集等成為他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最初武漢疫情爆發的時候,由於對疫情了解不足,社區醫療機構基本都是關門停業狀態。但隨着大陸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近兩年來,文林社區衞生服務站多次奮戰在抗疫一線,幫助基層進行核酸檢測等工作。「我們站裏一共8個人,大家都非常積極地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無論晴天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大家從無一句怨言。」許文駿說,這是一個市民的光榮,也是醫務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