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電影《一樣的天空》以「共融向前」為宣傳口號,從發生在1997年至2022年間的4個香港故事來講述回歸25年來變化發展,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和就在身邊的人情事,讓人感同身受。坊間也多有評論,但鮮有領悟影片初心的真知灼見。在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特別是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製作方就僅僅為了慶祝回歸的應景嗎?筆者深感並不如此,就讓我們從四個故事來細細回味。從創作者的構思來看,2019年和2003年的故事推出了開端和發展,2012年和2022年的故事落筆於文化和種族的融合,你不覺得恰恰契合了香港的狀況嗎?故事使用了借喻的手法,以小人物、小故事和非教條式的講述,讓人在歡笑和淚水中思考、啟迪,可見構思精妙和寓意深遠之處。作為一部近來少見如此敘事風格的港產片,大膽啟用年輕導演陣容,本身都是一種意義。至於片中瑕疵,在所難免,但都遠遠無礙影片的意義,相信年輕導演們通過實踐,將來也定會有愈來愈好的作品奉獻觀眾,也是香港影壇的大幸吧! 作者:雨實

陳翊恆:童年回憶拍成電影

第一個故事《90度角的世界》講述社區義工和從美國回流香港的舅舅幫助自閉青年發揮自我潛能,找到自己發展空間的故事。雖然背景設在1997回歸之年,但片中並沒涉及回歸事件的任何筆墨。

《90度角的世界》導演陳翊恆表示:「去年11月,監製莊生(莊澄)問我有沒有一些香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動人故事,我想了一晚後,決定從自己的童年開始寫。我在九龍城長大,讀過民生書院及啟思小學,6年班畢業後移民澳洲。最記得每天放學帶着妹妹回家時到九龍城街市旁的士多買砵仔糕,途中經常會被降落的飛機嚇倒。想不到兩個月後就將以上所有的童年回憶拍攝成電影。」

陳導演續說:「雖然我沒有患過自閉症,但小時總係覺得自己跟其他同學仔不一樣,因為我從沒認識過一個同學寫我的志願時是說想當電影導演。我的童年娛樂都圍繞着到『金獅』租錄影帶。去到澳洲,考車牌的原因就是為了去戲院和去租DVD,因此很少有跟同學或朋友Social。大學老師跟我說過,要當導演的話,一定要克服你的社交恐懼。21歲那年決定拍自己第一部90分鐘長片作品的時候發現,只要我身邊有一個合適的團隊,社交恐懼就不會再存在。因此每次開新戲都依舊跟同一個團隊合作,就跟《90度角的世界》主人翁恆仔一樣,在家及庇護工場都有他自己一套規律,拒絕踏出Comfort Zone(舒適區)。入行12年,《一樣的天空》已經是我第10部導演作品,以往一直只懂得拍攝血腥暴力題材,這次卻嘗試編寫家庭喜劇,更跟一班全新幕後團隊合作,這個砵仔糕奇遇記可以說是我踏出自己電影生涯Comfort Zone的第一步。」

侯楚峰:粵劇聯乘流行曲可成功

《梨園荊夢》講述了粵劇與流行音樂共存於香港的故事,顯然借鑒了2012年粵劇界和流行音樂界的大事,但顯然針對香港定位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有感而發,結尾更推出年輕人打開發展空間的對白和鏡頭推向天空的結局。

《梨園荊夢》導演侯楚峰表示今次集合了數個真實故事改編,以及參考了香港2012年粵劇界和流行文化界發生的大事提煉而成;包括全港唯一商業粵劇戲院(新光戲院)關門,粵劇界和政府介入斡旋;油麻地戲院重建,成為粵劇新秀的表演舞台;因為4G的技術普及,進入網絡直播時代,更大的平台附帶busking(街頭藝人)興起,獨立唱作歌手嶄露頭角;中國風流行曲隨即興起,成為主流;更多跨界別合作機會應運而生,雖然是野蠻生長的混沌期,卻為2022年今天香港中外文化百花齊放奠下重要的基石。

侯導演說:「2012年我有深切的感受,正是我入行之年;通訊網絡的發展帶給我拍攝網大(網絡大電影)的機會,而同期和我一起拚搏的朋友中,有些已成為大導演,炙手可熱的歌手、演員。但當中不乏有才之士卻中途放棄了,有些被生活壓迫、有些受到家庭壓力;而我那位真的和故事角色名字同名的朋友『劉宇豪』,正是現實中被生活和家庭壓垮了的音樂人,我為他的才華感到可惜,所以我希望『他』能在電影中得到圓滿,並帶出每個人都有夢想,而追夢背後是多奢侈,流過千淌淚水;希望每個人欣賞有夢想的自己,為『夢想』注入熱血和動力。」

侯導演續指出:「粵劇是香港優良的文化傳統,其實傳承了許多符合當代藝術和審美的元素。粵劇曾是戰後四十至七十年代香港人的唯一娛樂,也是香港影視文化的始祖,也是我對已故親人的美好回憶。百年來,香港曾受過多次的外來文化衝擊,因為香港人的靈活變通,成就了港產片及港樂的繁華盛世,也一度推動着香港經濟。」

「回望自己的成長,一直受到香港本土及中西文化影響;香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能接受中外不同文化,也能傳承傳統文化,儘管曾經歷多次低潮,香港人仍努力不懈;就如粵劇工作者一樣,繼續為傳承而出力;電影工作者和音樂人也一直尋求突破。雖然過程有時候會失敗,會沒有效果,但只要我們仍有夢,終究會迎來成功。粵劇聯乘流行曲不是我始創,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正正就是把原本南轅北轍的兩種文化融合而得到突破的最佳實證。近年內地的電影《白蛇傳·情》就證明了這創意的成功,主題曲《等你歸來》也得到廣泛的喜愛。」

侯導演寄語:「我希望電影能帶出香港這地區的優勢,認識香港人的特質,加強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既能保留美好的回憶,也能對美好的未來憧憬,因為在這個地方,沒有什麼不可能。」

潘梓然:維港紅色帆船觸發靈感

《乘風破浪》很有意思,把時間點放在2003年SARS發生的那一年,一對父子由衝突到融合,劇情並不新鮮,但依然能夠感染到全場觀眾淚滿雙眼。導演的技巧恰到好處。特別在結尾,子承父業伴隨SARS過後,自由行的開放使香港經濟進入更繁榮的階段。不覺告訴我們香港後繼有人,香港的未來愈來愈美好嗎?這裏其實在回應第一個故事交代的結局,可見創作者的獨具匠心。

《乘風破浪》導演潘梓然表示:「在疫情期間,看到新聞說有關行山人士掉下山坡失蹤了的新聞。看了這新聞我感到十分好奇,失蹤人士如果未死,他會做什麼?創作意念就是從這裏開始。起初我設定主角只是一個普通年輕人,但之後想加強香港的元素,想了不同的人物背景,直至有一日在尖沙咀海旁,看見紅色帆船在維多利亞港航行,我突然靈機一觸,如果主角就是這船主人的兒子如何呢?我開始慢慢產生這個故事出來。而關於兩代之間的矛盾,雖然不是新鮮事,但自己特別想寫有關『家用』的題材,當中有不少情節是自己親身體驗,故此創作時特別有感覺。」

葉正恒:跨種族同路人合作取勝

《獅子樁下》取材於南亞青年立志舞獅表演,最後被舞獅社團接納,齊心協力在比賽中奪取冠軍的故事。香港的現在和未來,要什麼?電影的含義其實已呼之欲出,寓意的多種族融合象徵着香港國際化的形象,奮發向上的大結局想來也已告訴了一切。相信也是把這個故事放在最後的意義吧。

《獅子樁下》導演葉正恒說:「當時本身正在創作一個關於醒獅的故事,剛好電影公司在尋找一些有關香港文化遺產的故事,我覺得醒獅這主題很適合,於是向電影公司提交了故事。我覺得醒獅展現出堅毅不屈的武術精神,我很想把這精神傳遞出來。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尼泊爾人,不過身份處於一個尷尬位置,他認為自己很熟悉這個地方,但另一方面因為種族問題,又好像不屬於這個地方。選擇這個設定是因為想在戲劇上製造出最大的衝突,一名生活在香港的尼泊爾人面對的困難一定比香港人多,尤其在這個逆境。透過這個角色和醒獅精神,想表達只要堅持信念無論環境有多苦,總有一直努力的同路人互相影響,共同合作再次獲得勝利。就像這次電影拍攝,剛好碰上第五波疫情爆發,開拍前兩個月,各演員在疫情陰影下開始接受醒獅訓練,學習上樁下樁及其他動作,雖然過程不容易,但亦慶幸因為演員都做足準備,付出很大努力,所以拍攝時頗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