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25年,不是一個短日子,以人生而論,已經走向成年,應該認清前路和知道自己要什麼,該走哪條路,該為社會做些什麼?尤其是掌握公權力的人們。

如果把香港特別行政區視為25歲的青年,那麼,經過從嬰孩學步、學童適應、少年反叛到青春激情之後,特區也進入成熟階段,我們不再有「青春本錢」可以揮霍和浪費,我們需要重建,包括重聚人心、重建家園、重拾對美好未來的信心。

最近,重溫我20年前對多位國際級港星的深度訪談,頗有些感觸。當時,憑《英雄本色》系列電影而被荷里活片商看中的港產導演吳宇森在彼邦發展順利,帶動了一些本地知名電影人到當地發展。相比起香港「小市場」思維下的拍攝環境和條件,荷里活「大市場」見識自然吸引多了。

楊紫瓊和周潤發是兩個相對成功的例子。前者在占士邦系列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中飾演的中國女間諜林慧上校角色有所突破,「這是第一次邦有一個平等的拍檔而非只是依附他的女友,他是英國特務,我是中國特務。」她當時跟我說得很興奮,也很自豪。她認為,這個角色可以令人們對中國女性的看法有所改變。

接着,周潤發在《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中飾演十九世紀的暹羅(泰國)國王拉瑪四世蒙固,並跟當時得令、有知識分子演員之稱的茱迪科士打演對手戲,她飾演到泰王室當家教英國女人安娜,兩人有一段含蓄的感情。該片後來因涉嫌對泰國王室不敬而無法在當地上映,但香港乃至國際票房卻有不俗表現。

楊紫瓊和周潤發這兩個角色的確令不少嚮往大市場的港台影星心動,不過,當事人卻頭腦清醒,周潤發在電影上映後接受我專訪時承認,「黃皮膚人的角色在荷里活片中大都給定了型。」記得我問他,是否相信華人出現在美國大銀幕上會像黑人般普遍時,他說當然希望,畢竟前有李小龍,後有成龍,回頭卻很清醒:「而我最欣慰的是,看見張藝謀、鞏俐、陳凱歌、侯孝賢、楊德昌和王家衛等,在歐洲贏得獎項和獲得如此多的關注。」

我在之後訪問張國榮時問同樣問題,他也表達了「犯不着到荷里活去扮演一個什麼唐人街黑社會頭頭」,倒是放眼加入WTO之後的內地市場。看對了,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