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敦渡船角文苑樓外牆出現裂痕和輕微下墜,有驗樓師擔心有倒塌風險。本港舊樓林立,過去曾發生過舊樓倒塌導致死傷的慘劇,教訓深刻。特區政府要高度重視此次舊樓出現的安全問題,派出專家徹底檢視涉事舊樓的結構安全,若有問題要及時轉移居民,避免釀成悲劇。同時,面對市區樓宇老化,政府應積極簡化收樓重建程序,加快舊區重建速度,根本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出現裂痕的文苑樓是文華新村「八文樓」之一,已建成60年,更懷疑是鹹水樓,鋼筋容易被腐蝕老化。文苑樓早在2009年開始出現裂痕,現在又有單位出現新裂痕,且樓宇出現輕微下墜。有驗樓師、結構工程師視察之後,有人認為不至於有即時風險,但亦有人認為有可能引發骨牌式倒塌。

有關的單位老舊且日久失修,部分單位鋼筋已外露鏽蝕,屋宇署在個別單位張貼了告示要求修葺,但由於未能聯絡業主而並無執行。屋宇署雖然昨日已安排承辦商加裝臨時支撐,但不能完全消除風險。樓宇安危關係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既然已響起安全警號,政府就必須重視問題,包括組織專家全面檢視樓宇結構安全,以策萬全。

舊樓倒塌過往亦曾發生,最嚴重的是2010年1月,馬頭圍道一幢高5層、樓齡逾50年的舊樓突然垂直塌下,短短10秒內變成一堆瓦礫,造成4人死亡,2人受傷。至於舊樓簷篷倒塌、石屎剝落等小規模事故更多不勝數,偶爾會造成人員傷亡。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巡查全港舊樓,防止意外發生,不能被動等待以致再釀悲劇。

本港市區大部分樓宇建於上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現在正急速老化。根據政府去年披露的數字,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在過去10年由3,900幢急增至8,600幢,加上有約4,900幢更是「三無大廈」。這些樓宇居住環境複雜,單位內被多次改動結構,外牆又多亂搭亂建,恍如城市的「定時炸彈」,一旦遇上一場大雨、颱風,很可能抵受不住風雨衝擊而倒塌。

加快市區重建是解決舊樓問題的根本辦法。本港市區重建速度緩慢,原因一方面與舊樓強拍門檻高有關。現時強拍門檻是八成,現屆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降低強拍門檻,以加快舊樓重建。香港測量師學會日前就建議將「三無大廈」或60年樓齡以上大廈的強拍門檻降低至66%。具體降至多少,有待政府研究。有意見認為,針對不同樓齡的樓宇,強拍門檻應設不同標準,以便靈活應對。對樓齡太高或者明顯失修的舊樓,適當降低強拍門檻,對業主、市民的人身安全、財產都較為有保障。

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舊區重建規劃、落實程序緩慢。過往市區重建多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慢慢集合舊樓的業權,多屬單幢樓或兩三幢舊樓。去年市建局提出「油旺地區規劃研究」,計劃在油麻地和旺角一帶,劃分為5個不同主題的「市區更新潛力地區」,以創新方式加快市區重建。例如可以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從而大刀闊斧、成片地更新舊區。當時更提出這些創新方式可以適用於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也可以在其他地區推廣。

新一屆特區政府明確提出要精簡建屋程序,以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此次佐敦舊樓出現問題,反映加快舊區重建刻不容緩,這不僅關係到發展經濟和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更關係到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希望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全面檢視加快重建的方略,給社會展示清晰重建藍圖,加快完善舊區重建的模式,盡快讓市民看到實效。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