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芳頡、實習記者郭瀚林北京報道:空間信息技術和古代石刻這兩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在青年碼農楊溯這裏,卻緊密結合在了一起。36歲的他現在是北京建築大學文化遺產數字化與虛擬修復團隊在讀博士生,已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年,曾為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虛擬修復了幾十隻觀音手,助力修復過潼南大佛缺損的髮髻,還發明了「佛臉識別技術」,讓一尊尊被歲月侵蝕的佛像得以回到被雕鑿出時最清晰的模樣。當代數字智能技術與古代工匠智慧就這樣悄然接觸,他用手中一串串代碼搭建出古今的時空橋樑,帶着人們窺探過去的可能性,展現出理工男的浪漫。

楊溯認為,曾經雕鑿佛像的匠人就是那個時代掌握先進技術的人,虛擬修復就是在不同時空裏與同行在交流,一個是正向工程,他雕出來一尊佛,一個是逆向工程,我們把他的這個過程再展現出來。「撫摸着石刻的某一個位置,可以看到過去它如何被雕琢出來,可以聽到工具叮叮噹噹的聲音。當我在同一個位置,用『佛像識別』到的時候,我們不僅在相互交流技術,還在相互品鑒。這樣的時刻,現代人工智能技術和古代工匠智慧,真正碰撞到了一起。」楊溯說。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責任編輯: 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