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小哥現場製作網紅小吃——煎餅果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文/趙嘉

煎餅果子,又稱「煎餅餜子」,起源於天津街頭的風味小吃,其確切起源已無從考證,最早見諸現代報刊是1933年11月20日的天津《大公報》副刊,如今這個雜糧薄餅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美食名物。

《大公報》,一份光緒二十八年從天津法租界走出來的報刊,今天歷經整整120年崢嶸歲月。《大公報》始終關注國家發展,服務人民,如今歷練成一份「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人民讀物。

今天(17日)正值《大公報》120周年生日,兩者奇妙的緣分相遇碰撞。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廚房推出煎餅果子這道獨特小吃,將美食魂融入報魂,讓新一代的大公人在品嚐到津津有味美食的同時,重溫起《大公報》百餘年的辦報歷程。

煎餅果子一說,最早見於《大公報》。(資料圖片)
今日恰逢《大公報》創刊120周年的生日。(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今日走進大文集團的食堂,可以看到兩款煎餅果子任君挑選——脆片的頗具天津特色,油炸鬼的融合了香港本土口味。許多香港同事原本吃不慣內地美食,但在今天的煎餅果子面前,紛紛「繳械投降」,爭先恐後大快朵頤,有同事欣喜地告知「我今天試了兩個煎餅果子,食得好飽喔。」

現代社會的人們喜愛通過美食記錄生活,百年老報《大公報》抓住大家的心和胃,廚師小哥現場製作這個百年小吃,使得同事們駐足打卡留念,煎餅果子一躍成為今日大文集團的新「網紅」小吃,在味蕾得到滿足之餘,讓新一代的大公報人停下來,去細細了解煎餅飄香的大公歷史。

一百二十年前,天津作為早期的中國北方經濟、貿易與金融中心,在中國政治舞台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許多愛國革命人士和文化青年,齊聚在津沽大地,開展一系列後來影響中國的行動。當然,其中便有英斂之創辦了《大公報》。作為一個有理想有遠見的愛國人士,英斂之秉承「開風氣,牗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的辦報宗旨,在他主持的十年,《大公報》發展成一份以匡扶時世為己任的有報格的報紙。1949年之後,《大公報》在香港繼續出版,成為香港愛國愛港傳媒的先驅,在新時代和新環境中繼續堅守愛國傳統,銳意改革創新,成就今天的輝煌。

廚師在製作煎餅果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廚師在製作煎餅果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油炸鬼的煎餅果子融合了港人愛吃的口味。(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為慶祝《大公報》120歲生日,大文集團食堂還準備了壽桃。(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回到好吃的煎餅果子上,這個小吃已經走出天津,走向世界。早前有海外留學生將其帶到異國他鄉,在香港,也有「港漂」學子開店賣煎餅果子,成為城中佳話。

而當下新一代的大公報人,深深扎根香港這片土地,將當年從革命時期帶來的風骨和理念,融合香港特色發展,薪火相傳。《大公報》早年間那篇《天津的小飯館》就從這個代表鬥升市井的小吃上窺得歷史滄桑巨變;如今,新一代大公報人重溫當年舌尖上的滋味,感受報紙也如小小美食一般,結合傳統與創新,糅合本土與國際視野,嚴肅與活潑共存,為讀者帶來「饕餮盛宴」及「尋常滋味」。

這種結合,也正呼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公報》創刊120周年的賀信中的寄語,「希望《大公報》不忘初心,弘揚愛國傳統,銳意創新發展,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更為精彩的時代篇章。」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