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氣不足」四字,常見於文學批評,一旦使用可謂擲地有聲,教人無法辯解。猶記得小時候,筆者在老師批改後發還的作文裏每每看見「文氣不足」的評語,總一臉茫然,根本不知道「文氣」是什麼,更不知從何改善。時至今日,我們又應怎樣理解「文氣」呢?

這應該從「氣」的淵源談起。「氣」一開始是作為一個哲學概念,被用來探求物質的構成。中國古代最先提出「氣」這個概念的是戰國時代的宋尹學派。他們從雲氣、地氣、人的呼吸之氣中獲得「氣」的概念,認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就在於氣;人的生命也產生於「精氣」,有了「精氣」,然後才有生命,進而才有思想。但這種對「氣」的理解與寫作無關。

第一次把「氣」的概念引入文學批評領域的是孟子。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言養氣」說,其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在孟子看來,「氣」是指內心的道德修養,即指儒家的仁義道德,他還把「養氣」和「知言」聯繫起來,認為只有養氣才能知言,故「氣」是進行文學批評的基礎和前提。

曹丕首提「文氣」之說

漢末魏晉時期,清議流行,時人喜歡以「氣」和「才性」來品評人物。東漢的王充以「氣」論人,認為人在體質、性情上的差異,都是因為「氣」的不同而造成,把「氣」看作個人的道德修養。曹丕卻與之不同,他在《典論·論文》首次提出了「文氣」之說,並以建安七子等為對象,對作家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以及兩者的關係作了具體的論述。

曹丕所指的「氣」是什麼呢?對曹丕文氣論中的「氣」,學術界雖有不同看法,但大體而言,「文以氣為主」中的「氣」,是指作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是作家的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簡言之,「氣」在於作家就是指氣質個性,表現於文字就是文章的風格。所以「氣」即是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而這個統一體便形成了作品的風格。

曹丕以「氣」的概念嘗試解釋作家與文章風格的關係。在這裏,曹丕已經認識到由於個體在性格、氣質和社會生活的經歷上具有差異,於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氣」。他強調創作中個性化特點的重要性,糾正了兩漢以來過分強調文學教化功能的誤區。

現在,我們重新回到主題上。所謂的「文氣不足」,並不單指行文不順、用詞不當等技法問題,寫作更重要的問題終究還是缺乏個人風格及創意。不過,與此相比,孩子寫作最需要的又似乎是適當的鼓勵和具體的指導。

◆唐梓彬 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香港都會大學

Email: info@hkm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