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禾田接受記者專訪。記者吳偉楠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盛大林 澳門報道)「水禾田的缽子確實美不勝收,尤其是二十四節氣,非常有創意!」展覽雖然已經閉幕半月有餘,但澳門的藝術家仍然念念不忘,讚歎不已!日前,記者就此專訪了香港著名藝術家水禾田先生。

人們口中的這個展覽叫「盛載物,盛滿愛——101缽子水禾田作品·張嘉寶衣着展覽」,其於2022年4月27日至5月29日假澳門四季酒店四季茗薈「金沙藝廊」舉行。

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展出了香港藝術家水禾田創作的101隻缽、100幅畫和100篇精短配文,部分缽子與水太太、時裝設計師張嘉寶設計製作的古風服裝搭配展出。

展覽現場 。記者吳偉楠 攝

金沙藝廊的展廳並不大,但展覽小巧玲瓏的缽子正合適。光線柔和的射燈下,缽子錯落有致,個個流光溢彩。那些精美的陶瓷缽子上,繪有水禾田精心構思的水墨畫及其詩文,尤其是其中的「二十四節氣」主題製品,陶瓷、國畫、古詩、節氣等多種各具獨特魅力的國潮文化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美輪美奐,得到了澳門文藝界的高度讚賞,也受到了澳門媒體界的普遍關注。

結緣「二十四節氣」出於偶然

因為疫情,水禾田近年待在廣州,偶然認識了一位惠州的陶瓷企業家,並受邀參觀了他的公司及其陶瓷製品。老闆問水禾田,你能在我的陶瓷上做些什麼嗎?水禾田說,如果你能做出100隻缽子,我就在上面畫100幅水墨畫。於是,水和田創作了一百○一隻缽、一百幅畫和一百篇短文,並在其中加入了二十四節氣。「隨着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就想把國潮和陶瓷藝術結合起來」,水禾田說,「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兩個字,源遠流長,意味雋永,實在太美了!」

展覽現場。記者吳偉楠 攝

二十四隻缽子上的二十四節氣,猶如二十四幅風景畫,略略數筆,寥寥數語,水墨之中蘊含着詩意。比如「冬至」的缽上,畫面是一間寒屋之中,孤燈之下,一人獨坐,一碗熱茶,配文曰「今天黑夜最長。抱膝燈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白居易。」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而如此完美的詩畫組合又呈現於精美的陶瓷之上,委實集眾美於一身,令人陶醉。

雖然從事繪畫幾十年,但在陶瓷上畫畫還是第一次。「畫瓷與畫紙,使用的顏料不一樣,筆觸的感覺也大不一樣。」水禾田說,「陶瓷上的二十四節氣是水墨畫,在宣紙上有那種浸染洇潤的效果,但陶瓷的質地與宣紙太不相同。為了取得那種寫意的趣味,我也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我喜歡這樣的挑戰。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水禾田的陶瓷缽子(春分)。記者吳偉楠 攝

陶瓷,國畫,二十四節氣,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把這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水禾田也頗為自得。他說,陶瓷本身是有價值的,如果再有其他的藝術加持,陶瓷就有了附加值,也就更有價值,「很多老闆就不曉得這個道理」。

藝術伉儷聯手演繹「國潮」

夫唱婦隨,舉案齊眉;藝術伉儷,亦為佳話。此次展覽,水禾田還通過與太太合作的方式,將中國古典的服飾藝術引入其中。水太太張嘉寶是一位時裝設計師,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服飾傳承頗有心得。為了配合此次藝術展,她以袍為主題,以江蘇南通的藍印土布為料,設計了數套民間藝術服飾,如藍印花布缽子衣着等。水太太的設計理念是保留古風並融入國潮文化,打造現代人都可穿着的服飾,期望推動年輕人關注及喜愛民間藝術服飾,傳承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讓現代生活更具詩意。這樣的思路及作品與水禾田的詩畫缽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水禾田對「國潮」情有獨鐘。他還有一個新的計畫,那就是「童話中的二十四節氣」,讓孩子與節氣對話,也用水墨畫呈現出來。

熱心公益並助力國際文化交流

水禾田是次展覽,亦是一個公益慈善系列之展。水禾田表示,在設計101個缽子時,已決定要到多地巡迴展出,每到一個地方巡展,都將捐出十隻缽子,以資助內地少數民族地區推廣青少年藝術教育,令缽子在盛載物外,還可盛載愛,向社會發放愛心和正能量。本次展覽取名為 「盛載物,盛滿愛——101缽子水禾田作品·張嘉寶衣着」,正源於此。澳門幾十位善長積極認購,已獲善款10萬澳門元,並已捐給澳門的「彩虹路」。此前,展覽已於廣州、上海地區展出,稍後還將移師香港、溫哥華、臺灣等地展出。

四十多年前,中國內地啟動改革開放之初,「乒乓外交」曾經發揮獨特的溝通作用。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是以體育為媒介,而水禾田則是以藝術為媒介。早在1983年,水禾田就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過「臺灣風光」大型個人攝影作品展。接着,他又在臺灣舉辦了內地風光攝影展,從而成為第一個在臺灣舉辦內地風光攝影展的華人攝影家。當時,中國大陸與臺灣隔離了幾十年,兩岸幾無往來,相互知之甚少,而水禾田用他的鏡頭增進了兩岸人民彼此的了解。隨後,他先後在世界各地巡迴舉辦了《黃河》《絲綢之路》《大運河》《臺灣》等介紹中國的展覽,讓神秘的東方大國展現於世界各地。

實際上,現在的水禾田仍然扮演着文化交流大使的角色。幾十年來,他一直往來於兩岸四地以及世界各地,就是為了促進港澳臺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也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下一步,他計畫用報紙作為繪畫的介質,在報紙上呈現港澳臺以及各地的風物。水禾田認為,報紙具有時代特色,在報紙上畫出當地景點,會有豐富的層次感,而澳門將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之一。水禾田說:「澳門雖是彈丸之地,但有世界文化遺產,倘能結合報紙創作,別具意義及價值。」

水禾田「打通」多種藝術

水禾田既是畫家,也是攝影家,還是一位作家。幾十年來,不斷穿梭於多種藝術之間。從「畫紙」到「畫瓷」,也有一定的跨越性。水禾田認為,藝術都是相通的。「欣賞一幅畫作,可以從畫中感受到韻律感。欣賞一首曲子,也能從旋律中感受到畫面感。」水禾田說,「藝術既然是相通的,就應該去打通它們。多種藝術融匯貫通了,藝術就會上升到新的境界。」

水禾田認為藝術應該來自生活,也應該走進生活,讓生活藝術化,也讓藝術生活化。而陶瓷就是一種高度生活化的藝術。「藝術不應該高高在上」,水禾田說,「我的所有藝術都是為生活服務的,為大眾所喜歡也是我追求的目標。」

40多年前,水禾田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攝影展,每幅照片下面都配有簡短精妙的文字,這一創新曾有三毛眼前一亮併在報上發表文章。細賞水禾田的陶缽作品,每每感受到文學藝術等多方面修養的融合。缽上的水墨畫,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這樣的構圖與巧思與攝影藝術的取景異曲同工。二十四節氣「冬至」缽上引用的「抱膝燈前影半身」和「想得家中夜深坐」,這兩句詩出自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這首詩並不被人熟知,但水禾田信手拈來。「寒露」缽上的配文則曰:「有霜自然寒,名由此而來。獨在異鄉,遙知兄弟登高處,倍思親,少一人在。」此文所引詩句出自王維17歲所寫的成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水禾田沒有直接引用,而是拆散重組,選取字句,別有一番意味兒。沒有深厚的古典文學造詣,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文學再創作。

「畫照片」,是近年美術界流行的一種現象,也一直備受爭議。所謂「畫照片」,主要是指照着照片繪畫或者畫繪得像照片。作為攝影家兼畫家,水禾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藝術創作不竭的源泉,寫生是畫家積累創作素材、汲取藝術營養的重要方法,但用攝影記錄生活並作為繪畫藝術的素材也未嘗不可。他說,「把照片的景象畫下來,必然會注入畫家的情感,包括對生活的理解,畫出來的作品與照片肯定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