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程和木。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香港特區今年成立25周年,風華正茂,特區政府各個部門25年來茁壯成長,人才輩出。3名來自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的人員,雖然年紀不同、官階有別,但他們都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展開了人生新階段,包括當年加入入境處,現為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的程和木,以及兩名在1997年出生、目前分別擔任入境事務主任及入境事務助理員的入境處生力軍。程和木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回歸祖國這25年間,入境處最大轉變是更善用科技,以應付同期上升兩倍的出入境人流量。他又以「四迎」贈予部門後輩,希望他們 「迎」難而上、「迎」合需要、「迎」刃而解,以及「迎」接未來,又寄語他們:「祖國內地這麼大,歡迎大家去看看!」

程和木於1997年12月加入入境處擔任入境事務主任。這25年間,他先後在機場管制站、調查科、個人證件部、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及駐北京辦事處等崗位工作,2020年獲晉升為助理處長至今。

他憶述,入境處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暫停聘請入境事務主任多年,直至1997年才重新招聘。由於想服務社會,他一直希望加入政府工作,而入境處是一個執法與服務兼備的部門,剛柔並重,十分符合他的初心,故決定投考。最後,他在逾9,000人中「過五關斬六將」,成為獲聘的50人之一。

不知不覺投身入境處25年,程和木表示,該處人手編制已由當年入職時的5,000人增至現時的9,000人,上升了一倍,惟工作量升幅遠超一倍,而應對方法就有賴當年長官的高瞻遠矚,就是善用科技。

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入境處已進行新科技的策略性研究,推出智能身份證、電子護照等,以及e-道自助過關以處理不斷增加的出入境人流量,「1997年全年只有1億(人流量),在疫情前已到3億,上升了兩倍,就算人手可同步增加,也找不到地方興建管制站。」由此可見,入境處一直與時並進,留意科技的發展早着先機,才能應付挑戰。

左起:陳淑宜、程和木、餘倚華。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官威」早過時 服務市民為重

他提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轉變,政府人員對市民的態度已有很大轉變,「當年學堂出來時,感到不少人員仍有做官的感覺,覺得自己很威風,但現在大家已不會再用這種態度面對市民,而是以親和的態度,以服務市民為重,這亦反映了現時市民對政府的要求。」

曾在內地工作多年,程和木表示,入境處與內地有關部門已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事實上,內地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港人的需求,當有任何求助均會義不容辭,盡一切可行方法提供協助。

他舉例說,2019年時因有回港航班受機場關閉影響,須轉飛北京再經深圳回港,機上20多名港人未持回鄉卡而出現阻滯。入境處收到求助後,即時聯絡當地邊檢人員,對方在深宵時分不斷作安排和協調,得以讓這批港人順利返港。事件反映兩地人員一向有緊密溝通,內地有關部門又照顧香港居民,才會達至此成果。

迎難上迎需要 迎挑戰迎未來

程和木以一個「迎」字,贈予訪問現場兩名於1997年出生的入境處「新血」,除有歡「迎」世界各地旅客訪港之意,「迎」的普通話拼音亦與「贏」字發音相同,期望他們能「迎」難而上,不要逃避困難;「迎」合需要,從用家角度推出可配合市民需要的措施;「迎」刃而解,必須熟能生巧始能解決問題;「迎」接未來,接受未來各方面不同的挑戰。他引用內地一句常用語:「國家這麼大,歡迎大家去看看!」希望新一輩可多訪內地不同地方,擴闊眼界,對工作會有很大裨益。

陳淑宜接受體能訓練。 入境處供圖

「97一代」自薦抗疫 堵截傳播鏈建功

任何政府部門和機構都需要經驗豐富人員,同時也要有新鮮人的加入,才能持續發展。於1997年4月出生、2019年10月加入入境事務處的入境事務主任餘倚華,早前自薦協助抗疫工作,成功追蹤到Omicron變種病毒的其中一源頭,截斷社區傳播鏈,立下功勞。餘倚華早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自己經驗尚淺,仍需累積更多經驗,打好根基,希望未來可涉獵更多不同工作範疇,成為部門接棒的新一代,為市民盡心把關,把守國家的南大門。

駐守簽證部延期逗留組的餘倚華說,她自小性格好動,對制服團體深感興趣,長大後希望擔任一些可貼心服務市民的崗位。回想過往的成長經歷,她發現入境處與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小時候與家人外遊要到入境處辦理護照;中學時離港旅行會有入境處職員查閱證件或用E道自助過關;成年時辦理新身份證及更換護照等,到近年身邊有人結婚、生育,甚至過世,也需使用入境處的服務,可說照顧港人的『生老病死』。」

餘倚華(左)、陳淑宜。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傳承服務精神 視受助者為家人

令她對入境處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觀看了一個講述入境處人員在四川和日本地震時遠赴當地協助遇事港人的節目。有關人員不單是為了完成工作,而是視受助者為家人,其真誠的態度非常值得欣賞,故她在大學時已認定此份富使命感的工作,就是她的志願,最終也如願以償加入入境處。

受訓期間正值新冠疫情,餘倚華曾被調派到俗稱「救人組」的「協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組」,接聽滯留在武漢及鑽石公主號郵輪港人的電話。除了向他們提供資訊外,還會作心靈輔導及給予安慰,讓受助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這段經歷令她感覺心酸,也深受觸動,希望可到前線幫助更多人,故當收到呼籲可參與抗疫工作,她即自薦加入個案追蹤辦公室。

她憶述,香港今年1月出現第一宗源頭不明的Omicron個案,懷疑社區出現第三代傳播,最初憑患者的行蹤及其他資料,完全未能找到與其他個案重疊之處。大家鍥而不捨地追查後終發現,患者有到天后一間茶餐廳吃早餐的習慣,是患者之前未有提及,其後再發現另一患者也曾到訪該茶餐廳,終鎖定餐廳出現隱形傳播鏈,「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沖淡連日工作的疲憊,也令我更肯定此工作崗位別具意義,推動我更用心處理每宗個案。」

身為「97寶寶」,餘倚華坦言,自己年幼時對回歸沒有概念,但在成長路上,愈覺得此身份特別,因為在這25年以來,香港經歷很多順逆,但總能跨過難關,大家同舟共濟,就如今次疫情最嚴峻時,社會上有無數人站出來盡一分力,這份人情味令她為香港這個家感到驕傲。她自知經驗尚淺,未來日子會謹守崗位並累積經驗,以傳承入境處剛柔並濟,執法與服務並重的特性。

程和木接受步操訓練。入境處供圖

中學時期參加課外活動,想不到會成為達到理想的階梯。1997年11月出生、去年3月任職入境處入境事務助理員(深圳灣管制)的陳淑宜,是第一屆入境處青少年領袖團的參加者,也是首位加入入境處的領袖團畢業生。她早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特區正值成立25周年的銀禧紀念,25歲也是一個人充滿幹勁的年華,身為與香港特區「同齡」的人,她會和香港一起無懼困難與挑戰,迎難以上。

目前駐守深圳灣管制站、主要協助處理車輛出入境管制及人流管制的陳淑宜。與入境處的淵源,始自她16歲之時。她憶述,自己當年透過中學推薦成為入境處青少年領袖團的隊員,其間參與了多元化的紀律及領袖訓練,拓闊眼界。在親身接觸不少入境處人員後,她感受到他們那份紀律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更認識到入境處的工作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執法與服務並重,極富挑戰性更別具意義。

自參與計劃後,她開始對社會時事感興趣,在大學時選讀新聞及傳播學系。畢業後想起在領袖團時的難忘經歷,於是希望加入入境處服務市民,貢獻社會。她坦言,慶幸中學時有參與領袖團,讓她更早認識入境處的運作及裝備等實用知識,在應徵時更添信心,終於成功加入入境處工作。

在1997年出生,陳淑宜對此感到既驕傲又榮幸,亦令她對香港更有歸屬感。她尤其欣賞港人的拚搏精神,如日常生活中常到的茶餐廳「快靚正」,不少耳熟能詳的白手興家傳奇故事,到花劍運動員張家朗奪得奧運冠軍,均見證了香港這個小小的地方有着無限可能,無論經歷任何困難都會努力克服,終成為享負盛名的國際大都會,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她直言,1997年出生的一代人也有一點遺憾,「2003年的幼稚園畢業禮因『沙士』取消;2009年的小學畢業禮因豬流感取消;2020年大學畢業禮因新冠肺炎取消,缺席了人生不少重要時刻。去年底,終於順利舉行屬於我的畢業典禮——學員結業會操暨60周年大會操,這也是入境處首次以全中式步操舉行的結業會操,終於彌補了這些年的遺憾。」

冀當「大師姐」啟迪領袖團後輩

陳淑宜說,成長路上充滿着突如其來的挑戰,但只要抱着正面的態度應對,總會迎來美好的結局。展望未來,她認為入境處提供的服務範疇廣泛,期望日後可被調派到不同崗位,吸收更多知識,豐富人生閱歷。

她會保持上進心,努力裝備自己,爭取晉升機會,以成為主任級人員為目標。她亦希望日後可以「大師姐」的身份,在青少年領袖團分享自身經歷,幫助年輕人找尋目標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