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中大鐳射成像睇晒化石臍部疤痕 證恐龍真係卵生
由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最近利用尖端的鐳射成像技術,在一塊有1.25億年歷史、中國出土的化石上,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肚臍,是科學界至今找到動物有肚臍的最古老紀錄。該化石現正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中展出,而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生物期刊《BMC Biology》上發布。◆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港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兼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文嘉棋,利用其研發的鐳射熒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簡稱LSF)技術,重新檢視白堊紀時期一隻兩米長、用兩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的皮膚化石,發現了化石上長形的臍部疤痕附近獨特的鱗片,特徵與一些現代蜥蜴及鱷魚有相似之處,這種臍部疤痕亦稱為肚臍。
文嘉棋解釋,有別於人類相對較細的肚臍,由於恐龍是卵生動物,並沒有臍帶,恐龍蛋中的卵黃是直接透過一個像隙縫一樣的開口連接到陸上卵生動物的身體上。在動物將要孵化時,這個臍部開口會被封住,形成獨特的長形臍部疤痕。
雖然科學界早已知道恐龍是卵生動物,應該擁有長形的臍部疤痕,但上述研究是首度利用實質的化石證據去支持這項假設,「基於其特殊且優秀的保存狀態,這塊化石成為了第一塊保有恐龍肚臍的化石。」
上述的鸚鵡嘴龍化石自2002年出土以來已被多次反覆研究,也有不少令科學界轟動的發現。今次LSF技術則為科學界提供嶄新的研究角度,揭示恐龍鱗片下的有趣細節。
是次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為新英格蘭大學(澳洲)教授Phil R. Bell,研究團隊隊員包括阿根廷的Unidad Ejecutora Lillo組織的Christophe Hendrickx博士,及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Thomas G. Kaye。
評論